共建共治共享:福建厦门“最强大脑”守护平安无微不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工作筋络全面打通
在福建厦门,冬季的天气略显冷硬,开元街道阳台山社区“小喇叭”义务巡逻队的大妈们依然热情不减。早上8点,她们到社区打完卡,就开始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巡逻工作。
大妈们走到书院时,靠近铁路公园的一处围墙的裂缝引起了她们的注意,走进一看,裂缝足有六七十米长!大妈赶紧拍照,在微信群里将此事上报给社区。社区到实地查勘后发现此事不在其处理范围内,马上上报至已接入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的网格化平台。很快,思明区建设局工程队的工作人员便前来施工了。
阳台山社区综治工作人员胡娟娟告诉记者,围墙一边是人行道,一边是公园,若不是巡逻队及时发现,平台第一时间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能实现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完此事,得益于厦门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的“纵横联动协同治理”机制。6个行政区,67家单位的公共安全管理力量统筹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政府与公众内外贯通协作共治,快速高效处置风险隐患和突发事件,综合治理重大安全隐患。
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建成的集数据融合、业务协同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最强大脑”
有63.2万志愿者注册的“厦门百姓”App只是“最强大脑”的前端之一。除了志愿者主动将可疑情况拍图上报,待部门核实外,平台还可将“厦门百姓”App群防群治力量进行定位,掌握他们的实时位置和活动轨迹。当有警情发生时,可以像打车软件平台那样,就近“派单”,提高志愿者“抢单率”的同时,也提升警情的处置速度。同时,志愿者所有有效的服务行为都会有相应的积分,并会被纳入个人诚信体系。
作为“厦门百姓”App的指挥中枢——“最强大脑”构建在政务专网上,后台设置在厦门信息中心,前端延伸到全市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等73个部门,直接对接110警情、阳光信访、数字城管、各区网格化平台等39个专业系统,这是全国首个“工作筋络全面打通、数据信息高度融合、指挥调度畅通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转变
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的建立,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转变——从政府单一治理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从应对性向预防性根本性转本。它还凝聚起一代又一代“新厦门人”的归属感,体现着城市治理者擅于创新的智慧,和值得点赞的亲民情怀。
高殿社区是厦门岛内最大的社区,也是最大的城中村,一批批外来人口的涌入改变了社区人口的构成,近17万人中,外来人口约有15万人。这是一个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倒挂”的典型社区,却是整个湖里区发案率最低的社区。
记者在高殿社区采访居委会副主任张俊强时,他手边的对讲机响个不停:“嘟!XX商贸的消防隐患已经消除”“嘟!XX号楼换了租户”……这些不停更新的信息同时也汇入了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成为信息闭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俊强看来,这些透明的信息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形成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进来,进来也不敢乱来。
这些信息的采集者和隐患的排查员,大多是外来人员。如何调动这些外来人口持续参与社区管理?高殿社区又是怎样完成之前人人说“非常差”,到现在大家都觉得“非常好”的蜕变过程?张俊强讲起了一件往事——
2006年,张俊强刚来到高殿社区工作时,这里的治安和消防安全并不乐观。每当发生火灾时,社区工作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得知;体型庞大的消防车遇上交通拥堵时,难以通畅到达现场,往往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
为了改变当时的局面,2008年,张俊强受社区党委委托,组建了义务消防队和治安巡防中队,截至目前,这两支军事化管理的队伍共有队员80人。在此基础上,张俊强还牵头培训发展了达9000余人规模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外来人口是重要的组成力量。
平日里,他们24小时不间断地在街边小巷巡逻;当火灾发生,他们在专业消防人员赶来之前,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先行救援;当台风等其他灾情出现,他们义不容辞奋战在第一线。
面对一个接一个迎面而来的工作,张俊强如何做到11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用双脚丈量高殿社区6平方公里的平安?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殿人,张俊强目睹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续进行着的人口跨地域大规模流动。外来人口对城市的贡献和生存的尴尬,都落在他的眼里。
张俊强一直在思考,当生在高殿长在高殿的第二代、第三代外来人口成长起来,他们接触的是厦门习俗,听的是闽南话,但如果发现自己和真正的高殿人的待遇并不一样时,他们会如何看待自身,又如何热爱这片土地?对高殿本地人来说,把外地人口留下来,房租的收入才能保证,蒸蒸日上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把外来人口服务好,把他们的权益保障好,至关重要。
如何保障?要做到社区群众安居乐业,尽可能地不被潜在的安全隐患威胁到生命和财产安全。
如何更好地保障?那就是让外来人口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多地参与社区治理。
如今,厦门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载体。
这个寒冬不那么冷
这里24小时灯火通明,值班长、接警员、视频巡查员轮班值守……日前,走进公共安全管理中心所在地的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大楼,几百块蓝光闪闪的显示屏和热火朝天的工作气氛带来了的阵阵暖意,让这个寒冬显得不那么冷。
下午5时许,正处于下班高峰期前,大厅中间巨大无比的屏幕墙上显示着全市各个重要交通要道的实时交通情况。
指挥台上的两块屏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滚动显示着当天的警情数据:今日电话总数、刑事警情、交通状况等,数据不断汇集到中心的后台数据库;每小时的接通电话数也以柱状图标示出来,并实时更新,与各公安警种,以及卫生、城管、环保等联动力量保持最高效、快速的联动,随时应战。
“我们可以随时调取全市3000多个监控探头,有专门的视频巡查员负责盯监控画面,及时发现交通拥堵的节点,并通知交警部门到场处理,保障道路通畅。”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主任杜昌营指着眼前的视频巡查工位向记者逐一介绍道。
至于厦门市为何要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探索搭建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杜昌营的分析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公共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社会大众对安全的需求就越迫切。近年来,一些城市先后发生了严重的个人极端暴力、危险品仓库爆炸、踩踏事件、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惨痛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风险信息采集不全面、共享不充分,风险预警不精准、不及时,部门协同、风险化解不到位,应急处置不科学等深层次的问题。”杜昌营告诉记者,厦门市在搭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时,就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及时发现苗头性、隐患性问题,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监管的转变,和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实时感知、预警。
【记者手记】
在厦门采访的几天里,记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前沿的互联网生态圈,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传颂着“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多年培育、旺盛生长的基层志愿者资源和治理者的顶层设计无缝对接,一幅“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蓝图在眼前缓缓铺开,让人们对厦门的明天充满期待!(记者赵忻 蔡开元 叶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