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法庭研究基地”里的嬗变

2017年11月,第二届人民法庭建设高层论坛在重庆召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莲前法庭被最高院授予“人民法庭研究基地”,全国仅有20家法庭获此称号。

新形势下,人民法庭在职能定位上要作出哪些新转变、新突破?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人民法庭要如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桥梁纽带和法治保障的作用?作为福建唯一入选研究基地的法庭,莲前法庭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中心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心,思明法院莲前法庭决定立足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建设情况,以金融审判和互联网审判为突破口,实行案件集中管辖。今年1月,集中管辖机制正式运行,莲前法庭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在司法办案中助力保障辖区金融安全,进而助推行业健康发展,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运行两个多月以来,莲前法庭的审判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近日记者走进莲前法庭一探究竟。

【探索】

  金融和互联网案件集中管辖

  人民法庭要注重提高科学化水平,抓好专业化、综合性法庭的统筹设置,促进科学决策,提升审判质效。这是最高院民一庭、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人民法庭建设高层论坛”传递出的明确信息。

  成为“人民法庭研究基地”,意味着莲前法庭在人民法庭建设探索上被赋予了更多创新的权力和职责,而这恰好与思明法院正在探索的审判改革不谋而合——地处两岸金融中心和国内互联网经济发展高地,思明法院辖区内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软件、域名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不断增加,金融和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得投资理财、信托、互联网金融等新类型案件也逐年增长,因应这一变化,思明法院自2017年11月开始试点金融和互联网审判改革工作。

  人民法庭研究基地的成立将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思明法院决定由莲前法庭集中管辖该院受理的所有涉金融和互联网相关案件。截至今年3月,莲前法庭共受理相关案件4684件,为更好地保障辖区内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迈出了重要一步。

  思明法院院长傅远平表示,由莲前法庭对涉金融和互联网案件进行集中管辖,既是探索人民法庭在新形势下路径选择的重要尝试,也是思明法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该院贯彻市委“马上就办、狠抓落实”的号召,紧抓中央司法改革机遇、创新审判机制的重要举措,更是审判工作主动适应高速发展的金融和互联网产业的集中体现。

  此举不仅是为了提高审判专业化水平,更是要在案件审理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金融和互联网监管和安全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发布案件审理数据,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为辖区营造一流的金融和互联网营商环境,推进金融、互联网等新业态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解析】

  具体管辖哪些案件?

  ●涉金融案件

  审理融资租赁、期货、保险、担保、典当、票据、委托理财、证券类等复杂多样的涉金融及类金融纠纷,以及集中管辖原本分散在六个业务庭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017年,思明法院受理此类案件近6000件(不含信用卡纠纷),超过省内不少法院全年受理案件数。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莲前法庭新收案件已达2000件(不含信用卡纠纷)。

  做法1——拓展司法服务功能

  莲前法庭将进一步延伸审判职能,与市金融办、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等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动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以案件为模本,深入调研社会现象背后的金融和网络风险,积极建言献策,引导金融和互联网企业依法依规经营,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帮助企业加强风险预警,为做大做强做好辖区经济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做法2——优化提升司法能力

  莲前法庭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配备审判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审判人员,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案件审理水平。

  莲前法庭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法律实务研讨机制,依托思法论坛、商事讲堂、法商论道等平台,会诊新型疑难案件,通过司法实务与理论创新的结合提升司法能力,提升审判质量。

  ●涉互联网案件

  含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购物产品责任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在互联网上签订、履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等。

  做法:规范和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互联网金融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意见》规定,依法严厉打击涉互联网金融或者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和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近两年,随着国内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逐渐被互联网金融业态及金融模式冲击,人们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平台融资、交易、理财。在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背后,风险也悄然而生,利用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案件迅速增多。

  在审理涉互联网案件的基础上,莲前法庭将通过审理、研究金融和互联网案件,对网络平台制定自治性规则进行规范化指引、整合,创设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诉讼规则,进而防范化解网上各类交易的法律风险、净化网络空间,降低网上维权成本。

【创新】

  法庭成了智能审判“试验田”

  互联网庭审系统: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完成开庭

  莲前法庭目前共有六个可以开庭的法庭,其中之一“暗藏玄机”——这个高科技法庭配备了高清摄像头、电子证据交换仪等设备,可以实现“互联网开庭”。也就是说,当事人双方无须到法庭现场,远程接入网络即可参与庭审。

  就在本月,思明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系统调解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原告某银行与被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被告借款后因经济遭遇困难,未能按期还款,遭到原告起诉。诉讼中,被告尚在外地工作,若来厦开庭,诉讼成本较高。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实现纠纷化解,思明法院莲前法庭决定采用网络调解方式办理此案。

  经过充分准备,双方当事人均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出庭参与调解,网络调解顺利进行,被告承诺将积极履行债务,调解协议成功达成。

  “我们和科技公司一起开发了一款互联网庭审App,每次网络庭审都会随即生成用户名和密码,当事人只要登录App即可参与开庭,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莲前法庭副庭长林鸿向记者介绍,“包括现场展示的证据,我们也会通过电子证据交换仪同步到手机客户端,当事人在线查看也是没有问题的。”

 智能审判系统:上百份判决书“一键生成”

  判决书也能“一键生成”?这件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目前已经在莲前法庭实现了。

  “其实庭审笔录、判决书等诉讼文书都有很多要素式的内容,完全可以事先录入,形成一个模板,避免法官每次重复录入花去大量时间。”莲前法庭副庭长林芳介绍。以这一思路为切入点,莲前法庭与科技公司共同研发了“法律文书智能生成系统(智成)”“审判流程智控系统(智控)”等信息化应用,推进审判工作集约化、高效化、专业化。让法官和当事人充分享受到科技与司法融合带来的红利。

  这种系统事先抓取了民间借贷等各类案件的审判要素,包括案由、案号、原告、被告、证据、诉讼请求等信息,形成模板。法官或书记员在开庭时录入相关信息,就像填空一样,系统即可在短时间内自动生成各类文书。

  由于法官全程参与了系统开发,文书模板的专业性也获得了保障。比如民间借贷案件中,系统给出的“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情形选项就根据最新发布的司法解释做了调整,法官只要在“约定为个人债务”“夫妻一方不知情”“借款发生于分居期间”等选项中勾选即可。

  这样的做法不仅节省时间,更避免了人工录入可能出现的差错。以金融借贷纠纷为例,银行通常会大批量地同时起诉多名被告人,案由都是被告人向银行贷款后未能到期还款,被告人往往不会出席庭审。以往此类系列案件文书撰写不仅耗时长,而且易出错;应用智能审判系统,银行只需按照法庭提供的要素表事先填写好案件信息,系统即可自动抓取关键要素,在几分钟内批量生成判决文书。(记者谭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