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让她们远离拳头 上海嘉定成立首个反家暴庇护所

当王山(化名)用凳子砸向张笑(化名)的胸部时,张笑心里默默祈祷这场家暴能尽快结束。

  张笑被打了10年,忍了10年。虽然每次家暴后,都是丈夫王山痛哭流涕地下跪求其原谅,可每次道歉后不久,往往又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王山再次向张笑挥起拳头……这一次,王山的施暴将张笑左胸两根肋骨直接打成骨折。

  经过对案件情况的审慎考量,上海嘉定警方向王山发出家庭暴力告诫书,当地妇联、民政、公安、法院等多部门将这起案件纳入反家暴干预流程。

  今天(25日),上海市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正式开幕,本报获悉,上海妇联5年来与综治等五部门联合建立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与法院联合在全市设立19个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为超过百万人次的妇女姐妹提供各类维权服务。

  今后,像张笑这样的“弱女子”将获得来自妇联、综治等各部门和团体更多的帮助和支撑,帮助她们远离家庭暴力。

直击

  家庭暴力告诫书背后的故事

  张笑回忆,王山第一次向她施暴时是10多年前的一个雨天。那天吃完午饭,王山把她拖到院子里,一拳打在她的鼻子上,当时“血水、泪水和雨水流在身上,又流在地上,和着泥,成了泥水……”

  因不断地忍让,这10年来,王山不断地向张笑施暴,施暴后又抱着她痛哭道歉,道歉完后不久又向她施暴,施暴完后又是道歉……进入了一个几乎让她绝望的死循环。

  王山给张笑造成的伤势,让嘉定公安分局马陆派出所决定对王山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基于家庭暴力的特殊性,在张笑本人的哭诉请求和王山的再三保证之下,派出所解除了对王山的强制措施。经过对案件情况的审慎考量,派出所向王山发出了家庭暴力告诫书。

  此后,王山仍继续殴打张笑,并对其实施经济控制,生活必需的开销及看病治疗的费用都拒绝支付。为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不再受到伤害和威胁,2016年6月21日张笑向嘉定区妇联求助。

  嘉定区妇联收到张笑的求助后,当日便启动了反家暴联盟危机干预机制。6月21日中午,嘉定公安分局、区妇联、区法院、区民政救助站等负责人经过商议,公安部门负责验伤及证据固定;法院立即联系立案庭,对人身保护申请立案审查;嘉定区妇联和项目组联系市妇联,安排紧急庇护和心理疏导;民政救助站积极联系市救助中心,给予帮助。通过联盟会议的危机干预处理,让张笑暂时回归了平静的生活。

  本报获悉,2016年,嘉定成立了由妇联、民政、公安、法院等多部门组成的反家暴联盟——嘉家幸福维权联盟,大力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简称《反家暴法》)实施,积极探索形成嘉定区家庭暴力案件干预流程,做到家暴案件“路路通”。

  2017年,在《反家暴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薛潮和市妇联主席徐枫一行调研嘉定反家暴工作,举行《反家暴法》监督调研座谈会,表示全市要推广嘉定模式,进一步在全市形成家暴干预主体多元化、干预职能全面化、各部门相互衔接配套的多机构合作干预机制。

  首个

  “暖心驿站”为受家暴者提供温馨港湾

  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也把家暴这个隐性但又十分普遍的现象推到台前。当年,新华网援引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当中,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

  就在《反家暴法》颁布实施2周年的2018年3月3日,一个设备、功能齐全,按照《反家暴法》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嘉定区反家暴庇护所——嘉家幸福暖心驿站(简称暖心驿站)揭牌成立,正式启用。

  暖心驿站设在嘉定区救助管理站内,单独辟出一块场地,总面积达50多个平方米。主要由接待室、疏导室、体验室、休息室、监控室组成,另外还配备储藏室、卫生间。受助对象(也可以是家属、社区工作者等)来到暖心驿站后,首先要进行身份等信息登记,填写入住申请书,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也会填写相关情况信息,所有受助对象的隐私信息都将受到保护。

  据嘉定区妇联兼职副主席金婉仙介绍,暖心驿站专门辟出疏导室,对受助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疏导室相对私密,以给受助对象心理上的安全感,便于志愿者对受助对象抚慰、疏导情绪,缓解其压力。

  暖心驿站的工作人员透露,“根据以往接待家暴女性的情况来看,她们在遭受家暴之后,多数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很难对事情进行理性思考。”因此他们会在疏导室安排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律师等专业人员与庇护者进行沟通、交流,平复受助对象的情绪,使其回归理性,协助引导其找到自信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让其自助的目的。

  为了保障受助者在庇护期间的人身安全,暖心驿站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陪伴,暖心驿站内设立了24小时监控。金婉仙透露:“有些妇女遭到家庭暴力之后,思想容易偏激,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极端手段。暖心驿站有了公安的协助监控,能够实时查看入住人员的生活情况,确保其人身安全。房间里还多安排了一个床位,可以让陪同的志愿者或是受助者的亲戚朋友一起居住。”

  释疑

  为何要设立庇护中心?

  在启用暖心驿站前,嘉定区妇联曾遇到这样一起案例:妇女赵玲(化名)在家受到丈夫的殴打施暴,无奈之际,赵玲申请了庇护救助。由于当时嘉定区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反家暴庇护所,嘉定区妇联向市妇联求助,将其安排到市庇护所庇护。但因市庇护所远离嘉定,对其开展干预工作存在诸多不便,经区妇联协调,赵玲回到嘉定区救助管理站接受临时救助。

  金婉仙说:“当时我们还没有建成专门的反家暴庇护所,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虽然赵玲成功得到暂时庇护,但当时我们和赵玲辗转奔波的那一幕幕,还时常浮现在眼前。”

  通常,遭受家暴的妇女要走出困境,一般只能靠自我救助。这种救助不是报警就是申请离婚。可是报警之后,可能还会继续遭受家暴,而离婚又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还会反复遭受家暴。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遭遇家暴后渴望寻求第三方的介入和帮助,可见,反家暴,仅靠家庭成员自我救助是不够的,还需要“他救”。这也体现了成立反家暴庇护中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本报发现,暖心驿站是一个拥有多种功能的独立空间,给暂时无处安身的受暴妇女免费提供临时庇护救助的场所。金婉仙表示:“暖心驿站会对自愿接受救助和庇护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区别对待,不同的情形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并且提供免费食宿等服务,最大限度地给予受暴者精神抚慰。”

  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金婉仙亲耳听过、亲眼见过、亲自辅导过的家暴案例不下数十起,不少女性在家暴中被丈夫打得无家可归。“有了区内专门的反家暴庇护所,今后区反家暴联动机制将会运作得更为顺利。”金婉仙说。

  困境

  取证困难导致处理难

  很多家暴案例中,不少受暴妇女并不想以求助来解决家暴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观念所致。市民王女士表示,多数人都觉得遭遇家暴是件丢脸的事,一般不愿向外人倾诉,如果寻求帮助也会首选亲戚朋友。

  “如果进入庇护中心,需要申请、登记,这就等于把‘家丑’对外宣扬了出去,而且有一种与施暴者彻底对立的感觉。”王女士认为,有些妇女虽遭遇家暴,但顾忌到父母、孩子,还是对丈夫抱有幻想;若进了庇护中心,相关部门介入,这就意味着与丈夫彻底决裂,担心如果处理不好,将来回到家,可能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施暴。

  对于家庭暴力,现在社会公众的观念仍停留在“家务纠纷”层面上,认为两口子打打闹闹是正常的,劝劝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导致律师向受害妇女亲朋邻居取证时,他们含糊其词,甚至拒绝作证,造成取证困难。由于家庭暴力事件隐蔽性较强,通常家暴发生时,只有双方当事人在场,现场无他人证明,受害人往往不注意收集证据,使得受害人难以提供充分证据,导致处理难。

  此外,家庭暴力的处置涉及多个部门,但现行法律对各部门的权责规定还不够细化,相关部门如何联动也没有具体的流程规范。虽然,目前嘉定区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家庭暴力干预流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在家暴案件取证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界定是否家暴特别是精神暴力、如何界定是否符合庇护条件、公安及村居如何更好地协助法院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董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