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蒙古包哨所”建设 内蒙古新右旗打造千里平安边防
“天边草原”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地处祖国辽阔疆域的“雄冠之顶”,拥有中俄蒙三国0号界桩,边境线长达515.4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边境线最长、边境治安复杂地区之一,维护国家安全、边境安宁和社会稳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2012年开始,新右旗在“草原110”建设的节点上,提出“祖国北疆的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守卫着千里边防;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为伟大祖国站岗”的维护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构想,建立了“蒙古包哨所”,培育了“牧民哨兵”,构筑起边境地区维护稳定的牢固防线。从2019年8月份开始,历时两个多月,旗委政法委组织旗人武部、边境管理大队等相关部门深入各苏木镇,对“牧民哨兵”进行实地踏查,逐一清理核实。目前,全旗牧民哨兵总数确定为58人。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自“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组建以来,已向边管派出所提供案件线索1120条,协助破获刑事案件45起,查处治安案件912起,抓获网上在逃人员38名,铲除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罂粟165株,协助调解民事纠纷326起,提供群体性事件预警信息32起。
在协助做好治安巡逻、报警救助的同时,该旗还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宣传边境法律法规、制止非法狩猎盗采,带领嘎查牧民发展合作经营和特色经营项目,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蒙古包哨所”进一步丰富了“草原110”的内涵,拓展了工作外延
自“草原110”诞生以来,在维护内蒙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服务经济发展及边民群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受各级党委政府和边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创新永无止境,随着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蒙古包哨所”在新右旗这片草原上应运而生。全旗辖区面积25194平方公里,平均每185平方公里一名民警,警力不足使边防派出所“网格化巡逻”无法覆盖占地广大、星罗棋布的草场牧业点,时常发生出警民警驱车赶到案发现场时,犯罪分子早已销声匿迹,错过最佳破案时机的问题。
“蒙古包哨所”则分散在边境前沿地带,包包相连、人人互动,围绕边境一线编织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巡防管控网”,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的生产生活的牧民哨兵具有军警部队无法比拟的“覆盖优势”,可以在强化阵地控制、信息预警防范、一线全额覆盖、机动快速反应等方面有效延伸草原110报警点功能覆盖面。
“牧民哨兵”按照苏木镇综治工作中心和矛盾调处中心要求,依托嘎查调委会,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牧民哨兵”大多是当地政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公道正派的牧民,能够及时调解疏导常见的、一般性的矛盾纠纷,构筑了矛盾纠纷调处的第一道防线,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广大“牧民哨兵”还利用游牧轮牧、走家串户的机会,向其他牧民群众宣传《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新右旗边境管理奖惩规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知应会》、《消防常识》、《珍惜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目前,“牧民哨兵”已经成为专业管理力量的有效补充和“草原110”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包哨所”进一步提高了牧民参与维护边疆稳定积极性,规范了守边行为
“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原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牧民参与协助报警救助都是出于主动自愿,是一种自发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该区域建立“蒙古包哨所”以后,对选用的“牧民哨兵”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批准,蒙古包等住所悬挂统一标志牌,牧民佩戴统一的胸卡,配发了统一的装备,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规范,将牧民群众从以游牧为生的“社会人”转变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单位人”,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了“草原110”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
据悉,新右旗委政法委和公安边管部门还联合举办了多期“牧民哨兵”培训班,讲解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治安防范常识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规范报警救助工作流程,使“牧民哨兵”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为协助开展报警救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包哨所”进一步完善了边境牧区打防控体系,彰显了牧区特色
呼伦贝尔市大防控网络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边境牧区防控模式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包哨所”作为草原110工作的拓展,主动置于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之下,逐步构建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边管部门主抓、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多方联动”的党政军警民齐抓共管边境立体化防控格局。多年来,广大牧民哨兵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熟悉、民族语言相通、获取信息渠道多等优势,主动协助边境管理部门站岗放哨,积极收集上报边情、敌情和社情,建立形成了全方位、全地段、多层次的封边、控边体系,牧民哨兵也成为了公安边防部队部署在边境线上的“哨卡”和“监控器”。同时,“蒙古包哨所”根据边境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主动创新,提档升级,积极协调驻地党政机关和公安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对标智能化、数字化技防,为每位牧民哨兵配备了集边境信息采集、报告、宣传等为一体的专用手机。积极在蒙古包哨所周边重点区域部署安装“草原鹰眼”边境防控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草原110勤务调度室。通过实施边境技防建设,进一步拓展了蒙古包哨所立体化防控智能化、数字化,全面提升对边境辖区的掌控。2018年,查破非法出境案件4起17人、破获走私案件2起5人,查获走私牛肉646公斤、马肠839公斤、活羊240只,收缴子弹161发、弹夹8支、抓获网上在逃人员5人,发现并审查28起42名非法务工蒙古国公民。2019年,查获涉边境案件4起,抓获越境捕鱼人员6人,处罚非法沿边作业人员13人。查获边境前沿非法采挖野生药材案件1起,查处14人。
“蒙古包哨所”进一步创新了牧区社会治理模式,增强了自治互助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党政军警民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蒙古包哨所”和“牧民哨兵”继承和发展了群众工作优势特点,始终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根据嘎查牧民居住绝对分散、相对集中的客观实际,“蒙古包哨所”依托“草原110”,牵头组织邻近的牧民群众开展“三五户”联防联治,自防自治。在发生案(事)件时,“牧民哨兵”按照边管派出所和警务室的指令,能及时在第一时间到达案(事)发地点,协助民警保护现场,控制事态发展,将出现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在职责范围内的帮扶救助、调解矛盾活动中,“牧民哨兵”能组织邻近牧民群众及时有效地开展自救互助、化解矛盾,节约了苏木镇党委政府和基层政法机关的行政成本,提高了牧民群众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牧民哨兵”在带领广大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方面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他们带领嘎查牧民发展合作经营和特色经营项目,生产蒙古族奶制品,推出巴尔虎蒙古族“家庭牧户游”等,为嘎查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和嘎查牧民脱贫增收致富注入了活力。
开展建设“蒙古包哨所”、招募“牧民哨兵”活动,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以“草原110”为载体的牧区防控模式和以“军警民联动、区域大联防”为主体的边境地区防控模式的内涵,形成了边防连队管一线,公安边管部门管二线,联防民兵管三线,“草原110”报警点、“蒙古包哨所”全面覆盖的“三线一网”军、警、兵、民联防的防控网络体系,此举在边境牧区防控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把呼伦贝尔打造成为“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典范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