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警察蓝” 守护“秦岭绿”
民警在林区巡查。 通讯员 祝博 摄
在你的想象里,秦岭是什么样的?
是峰峦起伏的山脉,是森林茂密的风光,还是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秦岭对很多人来说是神秘的,未知的,也是危险的。
在秦岭深处,有这样一支警察队伍,他们以崇山峻岭为家,与茫茫林海为伴,用寂寞坚守诠释森林警察本色,用忠诚担当践行守护秦岭生态使命。
重拳出击 严打涉野生动植物违法
“林区巡查、禁毒铲毒、森林防火……森林公安的工作异常纷繁复杂,民警常常要面临各种危险和困难。在一次押送犯罪分子盗伐的木料时,车辆压垮了河上的木桥,我们几个连人带车翻进了河里,差点丢了性命。”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民警宁刚毅说,“省公安厅森林公安直属分局现有12个基层派出所,分布于秦岭核心林区,管护面积860万亩,约占秦岭在陕面积的10%,辖区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以及独叶草、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140余种。分局民警的平均管辖面积达3万余亩,而一名合格的森林公安民警必须跑遍辖区每一道沟、每一条河、每户人家,对辖区山情、林情和社情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从一些细小的变化中发现疑点。”
2020年以来,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针对全省林区季节性违法犯罪特点,始终保持对涉林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组织开展了“三清”专项整治行动(清网、清套、清夹)、“昆仑”行动、“雷霆”行动、“严厉打击整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陕西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6万余人次,受理各类案件近千起,破获刑事案件500余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000余人次,收缴大量木材、竹子、野生动物及制品,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野生动物刑事案件较2020年下降32%,野生动物行政案件较2020年下降68.7%。
多措并举 扎实防范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最具有毁灭性的后果。”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太保派出所所长谭鹏说,火灾不但可能烧毁成片的森林,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还可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造成的损失无法用经济数额去衡量。因此,森林防火需要人人关注参与,必须增强森林防火意识,提高警惕。
秦岭国有重点林区连续20多年未发生火灾。除了秦岭国有重点林区,其他区域的防火同样不能忽视。2021年,各级森林公安机关继续加大火灾防控力度,进入高火险期后,及时部署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查隐患、破火案”专项行动,分别在“春节”“清明”等关键时段组织了四大攻坚战役,对涉火违法犯罪发起凌厉攻势,对违法违规用火行为形成强大震慑。
此外,森林公安还持续深化与应急、林业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会商研判、信息共享,会同省林业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健全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协作机制的意见》,联合开展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区域巡护,形成了高效协作的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机制。
与此同时,森林公安充分借助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媒体等多种宣传载体,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收集整理涉火典型案例,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宣传,营造良好的防火氛围。
2021年,全省共发生森林草原火灾17起,过火面积100.13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4.77公顷,火灾发生起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同比分别下降77.92%、75.34%和81.21%,实现历史新低。
“双轨”练兵 高效执法管理监督
“秦岭徒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但是,这种风险,必须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不要把挑战变成儿戏甚至闹剧,以至酿成悲剧。”谭鹏告诉笔者,随着近年来参与秦岭徒步运动人数的增多,所引发的救援次数也在逐渐增加。
省属森林公安机关紧扣自身行业特点,以秦岭“鳌太穿越”公共安全管理、失踪人员救助为主线,以紧贴实战、增强体能与技能为导向,以打造现代警务模式背景下实战练兵新机制为目标,积极探索实战实用、互动互补的“双轨”练兵模式,着重锻炼提升民警攀岩能力、越野能力、定位能力、抗寒能力。同时积极围绕“争创平安林区”“争做秦岭卫士”等主题,开展执法办案、风险防控、警务机制、信息化应用、服务林区群众等能力大提升活动,不断探索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推进林区基础信息摸排,健全以群防群治网络、情报信息网络、边界联防网络和案件协查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林区治安防范体系,共同构建“秩序好、发案少、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和谐平安林区。
树长了,林密了,生态质量提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更需要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广大森林公安民警积极参与秦岭林区生态建设,用“警察蓝”守护着“秦岭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