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滨:“以人为本”推动城乡治理上台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对国家级贫困区的汉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之南汉水之滨,面积3652平方公里,辖23镇4个办事处,总人口102万,农业人口79万,贫困人口15.3万人。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大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精准识别的攻坚克难,农村大量社会矛盾集中显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历史老帐与脱贫攻坚新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治理,究竟该怎么治、如何创新?近年来,汉滨区结合脱贫攻坚、新民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五老”调解顺民心、八千“红袖章”安民心、“三个清零”称民心、“三联两带一推进”赢民心为抓手,广泛动员干部群众、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大融合,走出了一条贫困县区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新路子。
老人也有大舞台
毛主席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难上加难的还是第一件---做思想工作,尤其是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但汉滨区这方面做得却很有创意。
老城办大北社区两户居民,都是有影响的老干部之家,因临墙60公分地界产生纠纷,官司打了几个回合,一个不让一个。69岁的刘登荣在社区是一个老贤达,接受任务后6次入户,抓住有利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用古典“六尺巷”的故事,终于感化双方当事人,20年的拉锯战达成和解。这是汉滨区“五老”参与调解的一个经典案例。
社会治理如何应对老龄化?该区 60岁以上的老人有18万多,占总人口的20%,老人既是社会治理服务的重点,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五老”参予社会治理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上做文章,珍惜用好这笔财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俊康郑重承诺。
该区深入调研发现,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和老乡贤遍布城乡,他们威信高,说话管用。2017年初,选择基础较好的6个镇办试点,自下而上推选,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推荐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乡贤为"五老",村社区再好中选优,镇办培训后,就近进入镇、村综治维稳中心,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初步取得经验后,在全区广泛推开,有办公场所、有“五老”形象牌、有工作日志为标配。包抓的区综治成员单位也主动帮扶,业务上给予指导,经费上大力支持。
茨沟镇还专门为“五老”制作了唐装,设计了“五老”徽章,设立了专门的调解室,融古朴、厚重、威严、公正于一体,为“五老”调解增添了浓厚的法治氛围,老人的存在感、荣誉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原瀛湖法庭庭长,该镇新建村70岁的徐少林,工作36年,调解的案件达5000余件,在当地德高望重,退休后又被聘为“五老”。去年,部分村民因为用电问题,准备组织人员到市委上访,老徐得知后,立即找到挑头人谈心,“现在党的政策好,千万不能上访,不要给政府添麻烦!”,同时他又找到镇上、供电局做工作:“要让老百姓满意”,用电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两年来,汉滨区充分发挥“五老”的地域、威望优势,利用身边人办身边事,调处小纠纷万余件,参与重大信访案件调解120多起。
“业余警察”巡逻忙
百万人口的汉滨区,在编警察仅500余名,警力不足成为当下治安防控的老大难。
“作为一名退休职工,我申请加入“红袖章”巡逻队,想在锻练的同时补贴点家用,也想为街坊邻居做点事情”。53岁的鼓楼社区女巡逻队长马真萍道出初衷。她每天用手机记录着7名队员的活动,在“红袖章”微信群里实时发出工作动态,被队员们戏称为“战地记者”。一年多时间,她记录的数据不断的更新:协助查找失散儿童及走失老人18次,制止打架斗殴20余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偷盗砸车贼5名,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
该区从前年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袖章”志愿者。“红袖章”的选拔,以身体健康、群众公认为标准,主要从治安积极分子、中心户长、网格长等平安志愿者中产生,低保户、贫困户和低收入户优先。全区“红袖章”巡逻队规模保持在8000人左右,由镇办、村社区统一管理考核,派出所民警带队巡逻。
在治安复杂的中心城区,还成立了“红袖章”专业巡逻队,由政府购买服务,25支巡逻队176名红袖章保持常态化巡逻。面对经费困难,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区财政挤一点、成员单位支持一点的办法落实解决。两年来,全区为“红袖章”队伍筹措经费300余万元,用于解决巡逻装备、人身保险和以奖代补等。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有困难找“红袖章”,防汛抢险、疏导交通、维护治安,大街小巷、广场学校、公园夜市,风里雨里到处都有“红袖章”的身影,移动的“红袖章”成为安康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和我的队员一样,热爱“红袖章”工作,找到了退有所为、巡有所乐的存在感,上街巡逻是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事!”女队长感慨道。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随处可见的“红袖章”,犹如流动的摄像头,织牢了平安建设网底,全区呈现了发案减少、事故下降、纠纷减少、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有效促进了公众安全感的提升,2017年全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3.46%,创历史最好水平。
脱贫干部齐治理
关庙镇包湾村民刘某因其子有工作未能进贫困户,卸下假肢摔在会议桌上示威;村民包某因对干部工作不满,借酒拿着锄头追赶包村的副镇长...此类矛盾在基层不胜枚举。
随着国家扶贫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全区60%以上的干部深入到乡村一线,对于振兴乡村治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何发挥好脱贫干部力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治理从最乱处开始。包湾村刘湾社区是一个安置点,位于城乡结合部,社情复杂,矛盾突出,恶名在外。区委政法委工作队进驻时,社区路灯不亮,没公厕,群众意见大。罗俊康带领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工作上实行“三个清零法”,一个组一个组的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村规民约,评议“五老”、推荐好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䄂章”巡逻队,与群众交心做朋友,解难题促发展。如今饮水上山,修路拉电,产业建园,场地平了,厕所修了,路灯亮了。群众心悦诚服了,民风正了。
“三个清零法”即每个村民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组民见面会,做到信访矛盾纠纷化解不欠账清零;党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任务不欠账清零;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解决不欠账清零。在包湾村试点成功后,“三个清零法”已经在全区广泛推开,脱贫干部全员上阵,在完成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两年来,全区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万余件,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学会员抓信访
汉滨区人口多,底子薄,矛盾纠纷量大面广。加之1966年文革武斗和1983年特大水灾,历史遗留问题增多。同时,中心城市建设、铁路复线、高速公路、机场迁建等重点项目推进,与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社会矛盾纠纷俱增,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化解任务十分艰巨。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法学会会员良好的法律素养、专业的从业背景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亦官亦民”的独特身份,在化解信访积案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区法学会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动员全体法学会员开展“三联两带一推进”活动,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大局。三联即会长联镇办、理事联村组、会员联访户,两带即带上法理课题、带上信访积案,一推进即推进城乡治理上台阶。
年初,区法学会与信访局沟通协调,选择了37件有代表性的信访案件,移交区法学会会员重点推进。目前,20件信访案件已经得到妥善化解,导入司法程序4件,其它案件也在有序推进之中。会员入户开展工作,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极大的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
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不仅促进了城乡治理协调发展,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引擎。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29个城区第1位,连续三年获全市年度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连续四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实现争先进位。
(安康市汉滨区委政法委 陈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