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乡亲解疙瘩——汉阴县矛盾排查化解助推基层治理侧记
冬日的暖阳洒在院坝里和房顶上,房内,汉阴县涧池镇村民刘军和李平正在谈心:“上次的事确实做的不美气,没有主动和你打个商量。”刘军弹了弹烟灰面带愧疚地说。
“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和你们吵架,怨气太大。得亏派出所和村上及时来为我们做调解……”
说完,李平一阵哈哈大笑,邻居刘军也跟着笑了起来。这是12月初,两邻居间和谐融洽的一幕,前一阵可不是这样。
半个月前,刘军家在硬化院坝时,因施工的工人不了解情况,误挖了李平家菜地的一角。李平发现后,与刘家发生激烈争吵,扬言要挖烂已硬化了的院坝。这对昔日的睦邻一时间像是有了“世仇”一般,见面都带着怒气。住在同组的网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将刘、李两家的矛盾纠纷进行上报。镇上自然资源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来到两家分别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谅解,两邻居又和好如初。
这是安康市汉阴县公安局推行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乐为乡亲解疙瘩,这是汉阴县公安局的共识。今年以来,汉阴县公安局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了矛盾纠纷线上线下申报、科学分流、多级联调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更精细化。
近年来,汉阴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趋势。全县每年发生的债务欠薪、婚恋情感、土地边界等各类矛盾纠纷在2000起以上,如得不到及时化解,极易发生“纠转民”“民转刑”甚至“刑转命”案件,严重影响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
汉阴县公安局立足这一实际,联合县委政法委(县民调中心)、县司法局和各镇共同搭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体系,全方位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他们紧盯网上和网下两大阵地,构建矛盾排查闭环体系。网上,他们在“321民情在线”微信公众号内设置矛盾纠纷排查申报栏,搭建矛盾纠纷网上申报平台,矛盾纠纷当事人通过手机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申报矛盾纠纷;网下,在全县141个行政村设立一二三级网格长,兼任矛盾纠纷排查网格员,分别由村(社区)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中心户长担任,同时吸收村组党员、人大代表进行充实。网格员发现矛盾纠纷时,既可直接上报本级调解组织,也可通过“321民情在线”微信公众号进行上报。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形式,使矛盾排查不遗漏、全覆盖,确保了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得出、应排尽排。
为保证矛盾纠纷有组织、有人来调处,汉阴县公安局推动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健全“整体+局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在县级层面,他们在医疗卫生、农林资源、民政交通等各行业领域,设立涵盖医患纠纷、山林土地权属、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8大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专司各行业领域专业性强的矛盾调解工作。在镇级层面,他们将社治办、司法所、民政所、妇联、市场监管所、驻地法庭、派出所负责人吸纳进入镇级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并聘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矛盾调解。在村级层面,他们整合村“两委”成员、警务室民警、驻村干部、小组长、治安中心户长等专职力量,壮大村级调解组织,小矛盾、小纠纷在村组内部就可以调处化解。同时,汉阴县公安局还在县民调中心设立人民、行政、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办公室,负责线上、线下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流委派、检查督导和分析研判工作。
为保证将矛盾纠纷化解好,汉阴县公安局创新“专业+行业”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融合律师、法官、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资源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升矛盾调处质效。
汉阴县公安局积极与县司法局沟通协作,为11个派出所各派遣一名律师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派出所日常接处警中发现的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各派出所会同镇、村调委会和司法所开展调解工作,同时邀请驻地法庭法官参与调解。对涉及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由县级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牵头,属地镇调解委员会和相关单位参与配合。
“都是乡里乡亲,看到大家和和气气在一起,疙瘩解开了,这就是我最乐意干的事。现在,政府对调处纠纷还进行奖补,做调解工作的劲就更足了。”说完,平梁镇的老刘笑得合不拢嘴。老刘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为人正直,村里人都很敬重他,村民调解委员会就把他吸纳了进来,成了一名村级兼职调解员。
老刘说的奖补,是汉阴县为促进矛盾化解而探索的一种保障制度,县政府将各镇、各村和各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矛盾调解补贴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以案奖补制度,根据兼职调解员化解矛盾大小和难易程度,按口头、一般、复杂、特殊疑难等设置50元、150元、300元和500元奖补标准,还逐步落实社保、工伤、人身意外保险等保障,有效激发了兼职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今年,县政府已拨付到位奖补资金45万元。
全面的排查,精准的调处,有力的保障,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今年以来,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3000余起,调处2900余起,调处率在95%以上。
(记者 陈洪钧 通讯员 郝友仕 王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