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深耕沃土育法治之花——陕西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综述

2022年最新法律法规有哪些?朋友圈广为流传的小知识哪些是谣言?如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10月7日,宝鸡市麟游县司法局在西街小学附近打造的法治文化长廊建成开放。这条长廊由120个宣传栏组成,内容涉及8个方面,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浏览。

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在普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麟游县法治文化长廊投入使用,既是陕西打造多元化普法阵地的一个缩影,也是多措并举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动实践。

十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以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法治乡村建设为总抓手,在制度保障、任务落实、阵地建设、工作创新、提高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健全体制机制强保障

在开展普法工作中,陕西省坚持把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作为突破点,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加强工作部署,保障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省各级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细化了工作职责,明确了具体要求。全省12个市区、100多个省级单位制定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具体措施。我省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新格局,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陕西省委普法办主任、省司法厅厅长杨政国介绍道。

杨政国还介绍,全省各地均出台普法规划,明确普法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对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各地普遍建立了省、市(区)、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普法宣传网络,建成了以普法宣传骨干、普法宣讲团成员、普法志愿者、法律服务工作者、村(居)“两委”干部、“法律明白人”和普法工作中心户为主要成员约100万人的普法工作队伍,基本实现了全省城乡全覆盖,确保普法工作正常开展。

8.jpg

省委普法办、省司法厅等部门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法典先锋冲关答题趣味挑战赛。 (资料照片)

突出重点抓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如何抓好普法工作落实?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盯目标任务,坚持突出抓好“五个重点”,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不断提高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普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个重点”,即突出抓好重点内容普法、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突出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突出抓好全民普法守法、突出抓好特殊节点普法。

在工作中,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民法典等法律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陕西地方性法规。各级各单位认真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国家安全等专项普法宣传,持续开展涉及民生领域有关劳动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普法宣传,同时加强党内法规的宣传教育。

全省充分利用普法宣讲团资源,举办“法润三秦大讲堂”法治宣讲报告会,开通网上宪法公开课,推动宪法法律宣讲走进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仅“七五”普法期间,全省共组织法治报告会3.4万余场次,受众近2300万人次。

全省有效整合司法、教育、法院、检察院等多方力量,推出“红领巾法学院”创建活动,打造了以中小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品牌。

陕西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不断拓展“法律六进”内容,大力开展法律进工地、进军营、进景区、进网络等专题活动,以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法治宣传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省共举办法律扶贫讲座300余场次,开展法律咨询活动2900余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陕西推出“双十项措施”,分别开展“陕西律师齐动员  上门宣讲民法典”活动、全省“民法典进企业”新媒体普法大赛等多项活动,推动学习民法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综合运用各类平台开展“依法防控,法治同行”专项行动,为依法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7.jpg

西安市莲湖区普法机器人“小律”亮相街头,引起了群众的浓厚兴趣。 赵官福 摄

打造多元化普法阵地

在延安市宝塔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以声、电、光影结合图文实物,生动阐述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系统展现法治建设进程和成果。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新平台,给参观者带来沉浸式学法新体验。

今年8月底,榆林市首批“法治宣传公交专线”正式亮相榆林城区。“法治公交”选取客流量大、覆盖面广的3条线路,在车身喷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榆林法治榆林”“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等宣传标语,利用车尾LED灯循环播放法治宣传标语,成为在市区流动的普法阵地。

近年来,全省各市(区)按照“一体建设、分县实施、整体推进、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积极打造县级宪法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法治文化景区、法治创建示范点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田”。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法治文化公园25个、法治文化广场53个、法治文化街(墙)1883条(面)。

围绕技术创新,全省先后在鄠邑区、宝塔区、黄龙县、平利县、旬阳市、西乡县、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地,建成了多个现代化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成为全省普法工作的亮丽名片。

9.jpg

宝鸡市太白县司法局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相融合,结合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塬曲子等形式,精心编排法治文艺作品,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 (资料照片)

普法方式持续创新

10月14日,西安市新城区司法局“普法帮帮团”视频号新一期普法视频上线。该期视频结合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普及我国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知识。“普法帮帮团”视频号自2021年底开通以来,累计发布普法宣传视频47条,累计点赞、转发、浏览量近10万次,成为该局开展普法工作的新利器。

全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着力发掘“互联网+法治宣传”新形式,把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有效结合,不断拓展网络普法平台和阵地,创作满足不同群体的普法宣传教育产品,推动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全省各地利用新媒体快乐普法游戏平台组织开展宪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新媒体普法大赛,针对不同对象开设专门的线下竞赛,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扩大了不同群体的参与度。2018年7月,新媒体快乐普法游戏平台入选全国“智慧司法”十大创新案例。

连续举办了七届的陕西高校法治文化节,注重从大学生的学法用法需求设计活动内容,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节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通过近年来在全省100余所高校和100多万名大学生中连续举办法治文化节活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三秦高校学子的心中。

省司法厅与陕西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的“帮忙有一套”法治节目,将调解现场变为普法课堂,使普法宣传教育更加接地气。节目累计播出1500余期,实际解决矛盾纠纷1000余起。全省创新开展“丝绸之路法治文化公益行”法治宣传活动,积极打造“法治宣传高速客车”“法治宣传公交专线”等,全领域、全方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普法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拍摄电影《司法所长老秦》、普法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电视连续剧《司法所的故事》,开展“一影一戏一剧”巡演,运用秦腔、秧歌、陕北说书等形式,推进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持续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效应。

陕西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普法宣传微信、微博专群,把驻村(社区)律师、法官、检察官、普法志愿者纳入微信和微博群,组建全省普法宣传教育微信、微博矩阵。

普法教育提质增效

陕西积极搭建法治创建活动新载体,优化法治创建体系,构建动态考核平台,提升普法依法治理质效。建立“智慧立法”系统,将立法修法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中强化普法教育。持续深入推进行业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全省共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1300余所、“诚信守法企业”1700余个,行业系统依法治理、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各地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基层社会法治与德治均衡发展。注重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涉农立法、规范涉农执法,提高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普惠、精准配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乡村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加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法治乡村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42个村(社区)被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赵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