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老司法服务触角向群众家门口延伸
安康法院以司法之力助推基层涉老治理

陕西省安康旬阳市80岁李老汉的老伴已去世,外地定居的二女儿、三女儿难以常伴其左右,原本照料他的大女儿赴外地带孙子后,虽雇了住家保姆,但父女俩却因保姆问题频繁起争执,最终李老汉陷入无人照料的窘境。

这起赡养纠纷案件来到旬阳市人民法院蜀河法庭后,该法庭充分了解情况,并邀请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当地村干部共同参与线上调解。承办法官袁坤紧紧抓住老年人对亲人陪伴的渴望,引导换位思考。最终,确定由大女婿照料李老汉的日常生活,确保老年人身边有亲人陪伴;二女儿、三女儿定期支付赡养费用,用于老年人生活开支及对大女婿的合理补偿。该方案获得各方认同。

这是安康市两级法院倾情倾力守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助推基层涉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康法院立足山区法院实际,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构建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式司法服务为保障、以立审执一体柔性司法为重点的涉老年人司法保障“安康模式”。

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在立案环节,安康法院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展上门立案、先行调解。在审判环节,充分发挥圆桌审判、巡回审判优势,运用唤醒亲情、心理抚慰、换位思考等方式,推动亲情修复、矛盾消弭。在执行环节,大力开展涉老年人等专项执行行动,让养老钱稳稳装进老年人自己的口袋;在赡养纠纷案件审理后发出《履行赡养义务告知书》,并广泛开展判后寄语、判后回访,让老有所养的裁判结果落地生根。

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需要线下的柔性司法,也离不开线上的“指尖”保障。

“我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72岁的老母亲。听说前两天母亲与邻居发生了矛盾,我有点不放心……”一天晚上,紫阳县人民法院法警、向阳镇天生桥村“司法服务联络员”杨飞收到了这样一条微信消息。

“请放心,我们尽快过去处理。”杨飞立即回复道。

经向包联此片区的院领导简要汇报,第二天一大早,杨飞带队来到天生桥村,与镇、村干部一起走访、调解,及时化解了双方矛盾,让两家握手言和。

这是紫阳法院推行的“司法服务联络员”机制的生动实践。该院组织67名干警以“司法服务联络员”身份进入全县230余个村(社区)微信群,搭建起与6万多个家庭的即时沟通渠道,既常态普法、化解纠纷,也以群内驻守的方式对独居、留守老年人重点关注、提供即时“微服务”。

“这个剧演得好,看完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也知道该咋办了。”在看完白河县人民法院以真实赡养案件改编的情景短剧——《王大妈的新生活》后,家住白河县中厂镇石梯社区的张自立感慨道。

据了解,该剧已经在全县文化“三下乡”和普法主题展演活动中演出10余场次,每一场都反响热烈。如今在安康,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越来越普遍。

这种鲜明的价值导向也体现在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安康中院诉讼服务中心,涉老窗口标识醒目,轮椅、老花镜、急救箱、助听器等老年人常用物品取用方便,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鑫鑫立案小课堂”通俗易懂,大力推广的“两状”示范文本让老年人参与诉讼更加简便。在各县(市、区)法院及人民法庭,普惠均等、适老友好的绿色司法服务正在进一步细化深化。

孝义新风更需要长效的制度保障。以白河法院为例,该院认真梳理分析近年来办理的涉老案件后,就共同治理赡养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公、检、司法行政、民政各单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依法惩处不履行赡养义务行为的具体办法》,构建了“政策优先支持、警情优先接处、法援直通保障、司法全程护航”等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去年以来,白河法院受理的赡养案件较往年同期下降了60%,70%的赡养纠纷以调解方式结案,成诉的赡养案件仅3起。

如今在安康,全市55个人民法庭、70多个法官工作站,与“法官进网格”机制、“诉讼服务团队+综治中心”等模式一起构建起全面覆盖的司法服务网络,将老年人的烦心事就地解决。能够联通287个村(社区)的14个“共享法庭”进一步完善了点线成面的靠前服务网络,把涉老司法服务触角向群众家门口延伸。

“全市法院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法治精神,不断加强涉老案件办理,筑牢老年人权益保障司法屏障,为老年人有尊严有价值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