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检察院全力打造“三个平台”深入推进“阳光检务”
(通讯员:吴璇舟)2018年以来,长安区检察院通过不断强化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及打造阳光检务接待平台和高效便民的案件信息公开平台等形式,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络渠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持续推进“阳光检务”向纵深发展。
一、打造高效便民的案件信息公开平台。一是健全案件信息公开规章制度。坚持“依法、全面、及时、规范”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检务公开的实施意见》,从公开内容、平台建设、工作制度、组织实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指导检务公开工作。制定印发《案件信息公开实施办法》《重要案件信息发布操作规范》《涉检舆情应对办法》等文件,形成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基本框架。二是提升案件信息公开服务标准。要求窗口部门干警注重仪容仪表和文明用语,做到耐心倾听、细心询问、不急不躁。对于资料齐全、属于可查询告知范围内的信息,在5分钟内办理完毕并现场告知群众;对于资料不全的,一次性向群众告知应补充的材料及注意事项,避免群众多跑路。同时,在案管接待大厅张贴案件管理工作流程图、案件管理业务范围图,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化解群众心中疑惑。三是加大案件信息公开巡查力度。依托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检察统计以及案件信息公开网,主动与区法院进行沟通,对应该公开的案件生效判决进行摸底造册登记,建立法律文书公开台账和公开库。每周对法律文书公开情况进行常态化督促巡查,巡查情况实行周报告和季通报,对于巡查出的问题及时向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反馈,实行问题销号制度,督促案件承办人公开法律文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18年,该院共计公布案件程序信息1262条,公开法律文书862份,发布重要案件信息1202条,法律文书公开率达100%。
二、打造“一站式”阳光检务接待平台。一是硬件升级,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全面升级12309检察服务中心,配备了液晶电子屏幕、专用服务器系统、触摸式查询机等配套设备,并将控告申诉、远程视频接访、法律咨询、12309举报电话等整合在相对集中场所,为人民群众提供集公开、服务、投诉、咨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二是领导带头,为群众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出台《关于轻微刑事案件捕前和解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对不捕案件说理工作的实施办法》,落实检察长接待日制度,院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接访,零距离倾听百姓诉求,做好案件当事人释法说理和情绪疏导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借助外脑,为群众搭建专业维权通道。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签订《检校合作战略协议》,设立教学实践基地,继续深化律师、法学专家参与化解涉检信访工作,贯彻落实《律师、法学专家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检信访案件工作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律师、法学专家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涉检信访化解工作深入开展,努力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三、打造点多面广的沟通联络平台。一是构建多元化代表委员联络方式。针对工作繁忙的代表,如辖区党政主要负责人,采取“走访式联络”。由院领导负责联络,通过主动走访面对面收集、倾听他们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2018年,院领导共走访联络代表委员36次。针对区级各部门、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其它代表,采取“邀请式联络”,统一发函邀请代表委员走进检察机关了解检察工作动态。全年共计邀请代表委员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主题检察开放日活动、工作总结及座谈会101人次。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平台作用,利用微信客户端及手机报等形式,与代表委员进行“媒介式联络”近900次。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检察工作,向区人大报送《长安检察信息》145篇,为代表、委员赠阅《检察日报》400份。同时指定联络人定期向与之结对的代表委员以寄信件、发短信等形式进行互动沟通,全年累计进行“回访式联络” 56人次,确保联络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重大问题专家咨询机制。聘请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者担任专家咨询委员,就有关检察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供法律、政策、理论依据,提出检察工作中涉及的人特殊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咨询意见,反馈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批评和要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监督司法的范围和途径,提高检察机关办案专业化水平。三是拓宽群众了解检察工作渠道。在推行“阳光检务”过程中,坚持把外网建设作为检务公开的重要手段,灵活运用各种载体,丰富宣传内容,建立形成了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为微博、微信公众号主干,企鹅号、头条号等新闻客户端为分支的检务公开工作模式,实现了公开对象多、平台广、即时交流无障碍,检察工作与群众“零距离”,人民群众都是知情人、参与者和监督者的效果。2018年,该院共通过检察新媒体发布信息3千余条,先后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2018年度陕西检察系统微信传播力榜单TOP15”“西安政务新媒体融合榜单总榜TOP50”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