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森:扎根乡土的为民先锋

徐坤森利用巡回审判,向当事人宣讲法律知识。 通讯员 刘芳 摄
“吃人民的饭,报人民的恩,为人民办事,绝不给人民添麻烦。”这是子长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徐坤森一直坚守的信条。
在基层法院工作18年来,徐坤森兢兢业业,始终牢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宗旨,扎根在民事审判一线,将一腔真情付诸群众,先后获得“全省法院办案标兵”“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赞许。
■ 秉承初心 以调解促和谐
“全省政法机关‘学英模、见行动、立新功’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深入学习英模典型事迹,感悟英模精神,以英模为榜样,对标英模找差距,取长补短促提升。我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锐意改革,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延伸司法服务,主动倾听当事人的诉求,传递司法温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关怀。”10月27日,徐坤森接受采访时说。
徐坤森坦言,当一名法官是他儿时就有的理想。2006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如愿成为一名法官,从此他把根牢牢扎在了基层法院,扎在了民事审判一线。
子长市杨家园则镇是陕北地区有名的小瓜产业种植区,种植户较多,经营纠纷时有发生。徐坤森到杨家园则法庭工作后,改变了坐堂问案的方式,通过登门办案、集中办案、巡回办案等方式,主动服务、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
“那是2021年1月,正值小瓜反季节销售旺季,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小瓜种植户带着自家亲戚搞集团式经营,统一栽种、集体上市,因为量大质优,很受经销商青睐。但也引起了其他种植户的嫉妒,破坏生产设施、阻挠交易等情形时有发生。”徐坤森回忆说。
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后,徐坤森找到了这名带着自家亲戚搞经营的梁某,和他一起分析问题根源。“我就告诉他,一个家庭富、一个家族富,都不是共同富裕,产业带头人就是要让这一产业上的人实现共同富裕。”徐坤森说,那次沟通完之后,梁某就带着大伙儿一起发展小瓜种植产业。
同时,在徐坤森的建议和帮助下,杨家园则镇成立了小瓜种植产业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成员权利义务清单、公平交易守则等制度,规范了行业行为,防范了产业风险。
从调处矛盾纠纷到护航产业振兴,徐坤森主动服务,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用行动诠释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所蕴含的人民性、民主性和亲历性。
■ 务实笃行 以公平守正义
“作为一名法官,要作出公正裁判,就必须要查清案件事实。”徐坤森坦言,在实际工作中,时常会遇到案件当事人因时间久远、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未能妥善保存证据、导致关键证据灭失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查清事实就成了案件审理的重中之重。”徐坤森说。
2016年,原告杜某某兄弟俩与10余户居民分别签订了楼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楼房竣工后,由于部分居民未结清工程款,杜某某兄弟俩于今年起诉至子长市人民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这起案件基本事实清晰,当事双方对楼房修建的客观情况也无争议,矛盾的焦点是对楼房实际面积有分歧,这关系到工程款的核算。
“当时,原告提交的工程量结算单是自行制作的,施工图纸也因火灾灭失了……”徐坤森说,这起案件标的额较小,面对证据瑕疵问题,一旦启动鉴定程序反而会增加双方诉讼成本。
在反复分析后,徐坤森决定实地勘查现场,并通过实地测量,得出让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建筑面积。法院据此依法作出公正判决,案件圆满化解。
徐坤森说,对于存在实体建筑的建设工程类纠纷,实地勘查是查明事实的重要手段,全力还原案件事实,既能为公正裁判奠定基础,也能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有益参考。
■ 扎根乡土 用行动促普法
作为一名法官,徐坤森见过许多因不懂法而使个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事例,也因此深知普法工作的重要性。
陕北山高沟深路远。徐坤森把法庭搬到村委、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巡回审判,在化解纠纷的同时,给群众送去一堂堂生动的普法课。
办案之余,徐坤森还深入社区、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宣传,并大力支持普法创新工作,参与拍摄的普法微电影《苹果红了》获得了第七届平安陕西“三微”比赛微电影类一等奖。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法治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徐坤森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法治副校长”和“山丹丹未成年人保护法官工作室”成员,徐坤森多次进校园开展“法治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基层法官多跑腿、多动嘴,群众的矛盾和纠纷就能化解得快一点,邻里关系就能更和谐。矛盾纠纷化解了,我们的一切辛苦都值了。”徐坤森说。扎根基层的徐坤森,面对过许多复杂、琐碎甚至危险的案件,他始终坚持法治的信仰,坚守法律的公平正义,积极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审理每一起案件,用行动传播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