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份生效判决都掷地有声 ——陕西法院推进“执破融合”解决执行难题

“全案普通债权清偿率 89.16%。”

“这么多年了,这笔欠款终于回来了。”

“生产线盘活了,企业恢复经营实现盈利,资金的窟窿也能慢慢补起来。”

……

涉案当事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与欣慰的感慨背后,是陕西法院通过执行与破产程序高效衔接,在破解债务僵局、挽救困境企业、盘活生产要素、保障民生就业等方面展开的创新实践,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司法根基。

近日,陕西法院“执破融合”工作获评陕西省“2024年度十大法治事件”。陕西法院既以司法创新激活企业生机,又通过打击拒执犯罪斩断“老赖”后路,为破解“执行难”进行突破性探索,彰显了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

效能叠加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宝鸡某现代农业公司的果园里,机械化采摘机正穿梭作业,一颗颗饱满诱人的果实顺着传送带滚滚而下。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前,这里还因背负14起执行案件而被依法查封,一度陷入停滞。7月23日,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孙亚峰告诉记者,当时这家农业公司的账户被冻结、苗木滞销,2000多名果农等着吃饭。

转机始于宝鸡中院执行局与破产审判庭在2023年7月的一次联合会诊。执行法官没有简单贴上“执行不能”的标签,而是启动“执破融合”机制:用执行查控系统摸清企业资产“家底”,以破产预重整程序为企业“输血供氧”,通过“活封”生产线保住核心技术,创新股权分配留住研发团队。如今,该企业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超2000万元。

“‘执破融合’作为‘执转破’深度发展模式,推动执行与破产程序从‘单项移送、前后衔接’升级为‘双向互促、一体推进’。”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二庭庭长王晓平介绍,陕西法院通过理念、力量、手段的融合,既畅通“执行不能”案件的退出通道,让“僵尸企业”顺利移送、快速破产,又提前启动破产重整,帮助危困企业早治理、成功挽救,还叠加两种程序的效能,实质化解大量矛盾纠纷,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雷霆之势打击拒执犯罪

“26名保洁员的工资,一分都不能欠!”今年6月,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的审判庭里,审判长的声音掷地有声。被告席上,陕西某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牛某低头认罪——他在判决生效后将公司账款转入案外人账户,妄图逃避支付150万元工资款。

这场庭审的背后,是陕西公检法机关打击拒执犯罪的雷霆之势。

办案中,执行法官郭沛从繁多的银行流水中发现破绽,公安民警第一时间锁定资金流向,检察官精准提出量刑建议。最终,在法律的震慑下,牛某被处以刑罚,全额支付了工资,其公司被处以3万元罚金。    

“拿到工资那天,我给孙子买了新书包。”保洁员王阿姨笑着说。

自2024年9月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陕西构建起“法院移送、公安侦查、检察起诉”的闭环机制:西安“警法联动”实现查人找物“秒级响应”,渭南公检法联合发文细化证据标准……

咸阳的董某对此感受深切。2012年,董某借出129万元,12年里这件事像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被执行人曹某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抗拒执行,其行为触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当乾县人民法院把刑事自诉立案通知书送到被执行人曹某手中时,曹某这才主动联系法院,急切表示愿意与董某协商解决债务问题。2024年11月,曹某先付100万元,今年结清了余款,董某当场撤回自诉。

2024年,全省通过“执破融合”挽救危困企业25家,引入资金7.36亿元,盘活资产31.84亿元。截至目前,打击拒执犯罪工作中,74家基层法院146案判决追究刑事责任或震慑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多件积案执结。

  高效协同切实解决“执行难”

今年年初,在西铁中院移送的某环保公司破产案中,执行法官与破产管理人接力追查,让隐匿的实际控制人主动现身,最终促成当事双方5天内达成和解协议,实现全案普通债权清偿率89.16%,创下“零资产启动、高比例清偿”的陕西速度。

陕西法院通过整合司法资源,在案件办理中同步运用执行查控、资产处置等手段与破产重整、和解等程序,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司法工作模式,同时举办全省法院“执破融合”业务专项培训班,不断提升办理“执破融合”案件业务能力。

7月23日,省高院从2024年全省法院审结的执行转破产案件中,选取5件具有代表性、社会反响好、典型性突出的案例进行公开发布。这些案例共同证明,司法既能为困境企业“雪中送炭”,又能对失信行为“利剑高悬”。

从渭河畔的破产重整法庭到黄土高原的执行现场,从企业账本上的数字变化到劳动者工资卡的到账提醒,在破解“执行难”的征程上,陕西法院正以“执破融合”与打击拒执犯罪的双轮驱动,以创新与担当,让每一份生效判决都掷地有声,让每一次公平正义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