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司法厅推动文化领域立法,守护历史遗存和民俗瑰宝——为传承千年文脉夯实法治根基

“挽雄襟,抖一身星汉灿烂,驾长车,踏遍那万水千山。”8月22日至24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原创现代秦腔《长车行》在易俗大剧院首演。古老秦腔以激昂新声,唱出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中的一段时代传奇。

在陕西,秦腔弦歌不辍,离不开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也得益于法治护航。

2021年11月26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对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演出市场规范、院团改革发展等作出系统规定。陕西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戏曲类地方性法规的省份。

“该条例从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展演推广等方面为秦腔量身定制保障措施,为深受三秦人民喜爱的秦腔艺术注入法治动力,让其在新时代唱得更响、传得更远。”9月28日,省司法厅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如今,依托条例支持,陕西秦腔剧院年均演出超300场,年轻观众占比升至40%,古老艺术正焕发勃勃生机。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近年来,省司法厅紧扣“法治护航文化发展”主线,深入推动文化领域立法工作,以法规条文传承千年文脉,以法治力量守护历史遗存、红色基因与民俗瑰宝,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省司法厅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作为重中之重,以法治力量为珍贵遗存筑起坚固屏障。

“我们深度参与《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制定工作,在立法过程中,联合文物、林业等部门反复论证,累计征集专家学者、群众代表意见200余条,确保法规既具法律刚性,又有人文温度。”省司法厅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已于今年4月正式施行,以“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为核心,详细划定保护范围、明确责任主体,将“祭陵、护陵、传陵”的文化传统上升为刚性法律规范,为“桥山柏常青,文脉永流传”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此外,省司法厅推动出台《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构建从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到展示利用的全链条法治框架;推动修订《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将西安城墙、韩城古城、党家村等历史地标纳入系统性保护范畴,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留得住“乡愁”,又焕发“新生”。

不久前,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积极探索富有陕西特色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现有445处革命旧址。这些镌刻着光荣岁月、闪耀着信仰光芒的革命旧址,如今已成为受法治力量守护的红色坐标。

2001年,《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公布实施。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对革命文物专门立法。2020年5月1日,该条例经修订后更名为《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并正式施行。

“我们推动修订《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整体性保护’理念,将旧址本体与周边村落风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让杨家岭、枣园等承载革命记忆的场所始终保持历史原貌。”省司法厅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条例还专门增设“社会参与”条款,鼓励志愿者参与旧址维护,使红色文化守护成为全民行动。

2023年1月,《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正式施行,成为陕西红色文化保护领域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法规。该条例不仅明确了延安宝塔山等革命文物的保护标准,还创新提出“活化利用”路径,规定“鼓励运用VR/AR技术还原革命场景”“支持学校将革命旧址作为研学基地”。依托条例支持,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数字窑洞”展项,已吸引超过10万名青少年“云参观”,红色故事正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以立法明方向,以法治续文脉。眼下,站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起点,省司法厅负责人表示,省司法厅将继续恪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原则,坚持在文化立法领域不懈探索,以文化法治供给赋能文化传承创新,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