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法:以良法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条例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以此满足如今的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促进了养老服务健康发展。”10月15日,在西安市港务区一家养老机构的会议室里,谈及一年多来施行《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带来的变化,负责人辛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部法规,正是“十四五”期间陕西立法答卷中的鲜活注脚之一。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司法厅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将立法工作深度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一系列高质量立法成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5年来,陕西省司法厅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地方实际、紧扣大局、贴近民生,对96件地方性法规草案、28件省政府规章进行了立法审查,审查并起草11部法规废止议案、22部省政府规章废止草案,有力支持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题导向”破题: 立法直抵民生痛点
“法律援助申请材料能不能再简化?”“农民工受伤案件能不能优先受理?”2024年12月初,在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一场特殊的“立法座谈会”正在进行。省司法厅立法一处负责人边记录边回应:“大家的意见我们都记在了本子上,也会落在条例里。”
今年新修订的《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便是“十四五”期间民生领域立法的重要成果。作为民生领域立法的“重头戏”,修订前的条例曾被群众反映“门槛高、流程慢”。“我们梳理了近3年来12348热线的数据,发现60%的咨询集中在‘能不能帮’‘怎么帮’。”立法一处工作人员王朝兴说,修订时专门增加了“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情形,将“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等8类事项纳入即时受理范围。
“现在申请法律援助不仅程序简单,还可以通过网上代为强制执行工伤赔偿款。”在旬阳市务工的农民工裴大哥对此感受颇深。今年3月,裴大哥在一次切割支模板的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因工伤赔偿与工地协商未果,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法援电话,第二天就有律师介入。“条例里说‘优先受理、快速办理’,真没骗我们!”裴大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十四五”期间民生立法的实效。
立法的温度,都藏在对民生需求的关注与回应里。
为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更好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落实,《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办法》创新推出“家长课堂”“社区指导站”;为守护绿水青山,《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明确“用水单位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倒逼企业升级节水技术……每一部法规的诞生,都经历了“问题收集—基层调研—反复论证”的闭环。
正如省司法厅立法一处相关负责人所说:“立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写成法条。”
“开门立法”聚智: 每部都有“民意底色”
“是不是可以给物业服务企业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在省司法厅依托“智慧立法”信息系统开设的“立法民之声”民意征集微信小程序的留言中,西安市雁塔区退休教师刘阿姨的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
立法二处负责人介绍,“立法民之声”民意征集微信小程序与地方门户网站相结合,不仅畅通了立法渠道,同时还实现了立法信息公开化、民意征集便捷化、互动反馈实时化、征集方式多样化。在小程序中,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群众可以随时查看立法动态,及时掌握立法修法进程;法律专家对热点问题进行专业解释和引导,以此提升立法质量。
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陕西省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智慧立法”信息系统“立法民之声”小程序就征集公众意见5176条。
数据显示,5年间,陕西共有123件次法规规章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00余条群众意见建议得到采纳,让每一部法规都带着“民意底色”。
除了“接地气”的基层调研,立法还搭上了“智力快车”。
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充分发挥专家在政府立法中的作用,陕西在全省遴选了一批具有法治工作经验的知名律师、专家、学者作为立法专家智囊,为法规规章草案审查修改工作提供专业咨询。2024年11月2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二届28名立法专家库成员正式“上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主任刘鹏副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参与起草了《陕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参加了《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修订草案二次审议建议稿)》等多项法规的专家论证会,累计审查陕西省规范性文件30余件。刘鹏说,专家库不仅是“智囊团”,更是立法质量的“把关人”,他会继续依托未来农业法治研究团队,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为陕西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专家在对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依托陕西司法行政大讲堂,也对200余名来自省市部门的立法骨干开展了专题培训。“以前遇到争议条款容易卡壳,现在学会了用‘成本—效益分析’‘利益平衡’等方法破题。”安康市司法局立法科科长胡蓉蓉坦言,这样的“充电”让立法工作更专业、更高效。
“动态维护”提质: 法治护航改革发展
10月14日,记者在省司法厅看到了《陕西省地方性法规清理结果清单》。2024年7月至年底,由省司法厅牵头,省级相关部门配合,对现行有效的211件省地方性法规中明显滞后不适合继续适用的规定开展了集中清理。经汇总,省级部门和单位承担清理的190件地方性法规,初步清理意见为拟修改61件、拟废止11件。
清理不是终点,而是优化的起点。“十四五”期间,陕西聚焦法规制度与改革发展的适配性,省司法厅统筹推进法规规章专项清理工作,先后组织开展涉及黄河流域保护、行政复议、行政处罚等法规规章和民营经济促进法涉及法规规章专项清理。其中,针对涉罚款事项,拟废止1件“处罚标准模糊”的省政府规章,修改2件设区的市政府规章,让法规体系更精准适配发展需求。
“据基层反映,旧条例里‘河道采砂罚款额度’与当前生态保护要求不符,我们立即启动修订,把处罚标准与最新生态红线挂钩。”省司法厅立法三处负责人解释,动态维护的背后,正是“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今年3月,陕西某市拟出台一项与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有冲突的地方政府规章,被省司法厅及时“叫停”。“我们不是简单‘说不行’,而是指导他们调整条款,既符合上位法,又保留地方特色。”立法一处负责人说,这种“指导式清理”让地方立法更有温度。
除此之外,近年来,省司法厅还在护航营商环境的法规政策方面下足功夫,审查修改了《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等法规规章,梳理筛查与营商环境有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4763件,废止1049件;扎实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清理工作,组织甄别4894件,对其中363件提出清理意见。
回望“十四五”,陕西立法以良法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无论是民营企业的“定心丸”,还是群众身边的“暖心法”,亦或是文化的“传承盾”和生态的“守护剑”,每一部法规都成为推动发展的“硬支撑”、守护民生的“软铠甲”,为陕西在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