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总书记来陕西一年后,秦岭悄悄发生了这些变化……

“有个女娃躺在空调室外机上面,这可是30楼啊!”住在陕西西安某小区的居民王先生,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不敢缓神,王先生立马拨通了“红桥义警”的电话。

“快来救人,有个女娃在30楼快掉下去了!”

近日,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采编人员深入西安、安康等地,沿着习总书记一年前走过的路,发现秦岭悄悄发生了这些变化……

“窗外有个女娃,这可是30楼啊!”

4月25日,刚下完雨,王先生听到窗外“咚”的一声,就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

“这可是30楼啊!”打完求救电话王先生还在惊叹。

“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咱们得赶紧去!”红桥义警队员牛一丹接到王先生的来电后,放下电话就飞奔出门赶往业主家。

牛一丹到现场后发现,孩子哭得很厉害,吓得瑟瑟发抖。

“孩子你别怕,一会儿警察叔叔就把你救上来。”牛一丹马上反应过来,耐心地安慰小女孩。经过他一遍遍耐心安慰,小女孩渐渐冷静了下来,最后工作人员合力将孩子救了下来。

事后,红桥义警队员才知道,原来小女孩不是住户,是因为想看看住在楼对面的同学在不在家,她才通过消防通道爬到了楼顶,不慎从30层的楼顶滑倒,幸好掉在了空调室外机上,不然就是更坏的结果。

随后,小女孩的父母前来感谢红桥义警队员,感谢他们挽救了孩子的生命。据西安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红桥义警”工作站的主体是小区业主中的党员、退伍军人、热心居民等,不仅参与警务志愿活动,还参与社会治安工作,是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创举。

自2020年5月7日“红桥义警”工作站成立以来,队员们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28起。“红桥义警”模式真正把发动和依靠群众的“枫桥经验”落到了实处,做到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检察长教我种了挣大钱的蘑菇”

“现在住的房、吃的水、走的路、用的电,要是放在以前,做梦都梦不到!”

胡培明家的巨大变化,正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人民检察院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胡培明这个朴实、憨厚的庄稼汉子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胡培明一家有5口人,兄弟和儿子有先天性残疾,妻子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年幼的女儿还在上小学,沉重的负担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他身上。

转机出现在2016年4月,平利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猛对老胡家的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之后他给了老胡三剂“灵丹妙药”。就这样,陈猛也和这家人结下“远亲”。

陈猛很了解当地的情况,他给老胡的脱贫高招一是养猪;二是烤苞谷酒;三是发展食用菌。

发展食用菌是个细心活儿,每天都需要人照看,还需要起步资金。但陈猛二话不说,自己出了2000元垫上,还替老胡找好了建食用菌大棚的位置。选址就在离胡家不远的山坡边,方便每天去照看食用菌。

一年后,老胡高兴地告诉陈猛,“灵丹妙药”起效了:这一年里,他养了12头猪,种了4亩地的苞谷,也建起了食用菌大棚。

中秋节那天,老胡宰了一头猪,很快就被人们一抢而空。女主人把丰收的苞谷拿来烤酒,又挣了4000多元。

“日子越过越好,安置点的两层新房也建了起来。”老胡站在自己的菌棚里欣喜地说。

“快!快跟上那辆车!”

“快!快跟上那辆车!”安康市石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吕松指着前面的一辆大货车,眼睛里好像冒着光。这辆车不是普通的车,是一辆载满了垃圾的车。

“我能不能反映个问题?”

这事儿得从2018年说起。检察官们送法下乡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老乡主动走了过来对他们说,最近村里的路边、农田里发现了特别多的垃圾,“不知道打哪来的,都堆成山了”。

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检察官的重视。

吕松和同事来到村里走访,寻找村民说的“垃圾山”。他们来到村边的水电站附近时,刚好发现一辆满载垃圾废弃物的大货车,从水电站里开出来。

只见大货车来到农田旁边缓缓停下,把垃圾一股脑地倒下。旁边五六米处,就是一排排的玉米。

“越往上,这样的‘垃圾山’就越多”。

等大货车开走后,检察官们马上靠近,下车拍照取证。之后,他们继续沿着盘山路行驶,发现了更多这样堆成小山一样的垃圾堆。

检察官拍照取证的“汉江浮渣”。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本来这些应该是需要被分类处理的。”

“汉江浮渣”是这堆废弃物的名字,它是水电站从汉江里打捞起来的漂浮垃圾。

等不及多时,石泉县人民检察院马上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向环保局和当地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相关单位及时对非法倾倒水库浮渣的行为依法监督管理。相关单位收到检察建议书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了检查,责令限期清理浮渣。

两个月后,检察官回访时,发现浮渣山已不复存在,山上、路边各处都变得干净整洁。秦岭汉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原来存在的“垃圾山”已经消失。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人民检察院供图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寸土之间、楼宇之间、农田之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美丽的秦岭山间,闪动着平凡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展示着基层干部创新社会治理的为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