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丨西安市长安区综治中心:以“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 打造基层治理新阵地

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具体工作中,通过优化整合资源、规范功能布局、聚合解纠力量等一系列措施,秉持“把调解挺在信访、诉讼前”的理念,全力构建集“信、调、裁、诉、网、服、研、督”功能于一体的综治平台,实现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事”,推动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image.png

资源整合强中枢,“一站”受理重服务

长安区综治中心设置信访服务、综合受理、公共法律服务、多元调解、专家研究、劳动仲裁、诉讼服务、检察监督、网格化服务管理、心理疏导10大功能区。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功能,做到“一个中心统管、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打造矛盾纠纷调处“指挥调度中心”。同时创新采取“5+12+N”入驻模式,各部门通过集中常驻、定期轮驻、随叫随驻的方式开展工作。如今,长安区综治中心已经成为民情的“集散地”、民忧的“解压阀”、民意的“晴雨表”以及民心的“连心桥”,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mage.png

联调联动增实效,矛盾化解促和谐

“多亏了综治中心,困扰我近四年的矛盾解决了。”王某伟高兴地说。此前,长安区综治中心接到王某伟诉求,王某伟与王某峰签订土地承包租赁合同,约定年租赁费4400元。2019年前,王某峰都按时履约支付,但2020年的租赁费却一直拖欠至今。王某伟多次讨要无果,无奈之下,到长安区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要求起诉。为维护王某伟合法权益,征得本人同意后,该案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流转至人民调解室,由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负责调解。调解员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了解双方困难和争议焦点,耐心开展调解工作。先后经过五次沟通调解,双方最终各退一步,在调解员见证下,王某峰的妻子通过微信转账一次性支付了王某伟欠款。至此,该案以一纸调解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该案例是长安区综治中心着重强调调解优先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四调联动作用化解矛盾纠纷的缩影。除此之外,各部门还建立起条块结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随叫随到的联合调处模式,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疏导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

另外,综治中心特别设置了远程视频调解室。配备先进的视频通讯设备,打破空间限制,让身处不同地域的当事人、调解员与相关专家,能通过视频连线“面对面”沟通。既节省各方时间与交通成本,又确保调解工作高效开展,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全新途径,真正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接得住、群众信得过、最多跑一地”的目标。

image.png

网格服务“一张网”,精准治理抓源头

长安区创新“全科网格、多网合一”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全网整合、规范高效、联动共治、常态运行”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一网长安”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组建607名全科专职网格队伍,发挥网格员“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助力职能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建立“网格+信访”社会维稳模式,在重要时间节点,网格员协助掌握重点上访人员思想动态并做好疏导。管理部门还借助网格内数据分析,精准把握不同区域特点与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服务举措。另外,在信访、法院、检察等部门设立指挥分中心,可对全区607名网格员实时指挥调度,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的精准治理目标。

image.png

长安区通过做强综治中心、做精网格治理、做实多元化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自运营以来,中心累计接待群众6.4万余人次,咨询服务2.2万余人次,受理矛盾纠纷9204件,成功化解疑难矛盾纠纷3196件。对群众诉求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真正做到“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难”,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