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医患“千千结” ——西安市新城区法院西一路法庭多元化解医疗纠纷

在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东南角,明秦王府城墙遗址青砖斑驳,静静矗立。一面玻璃墙将其与西一路人民法庭相隔:墙内,是历经600余年风雨的历史遗存,镌刻着岁月的厚重;墙外,是为民服务的西一路法庭,流动着司法的温度。古今交融间,司法为民的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

今年6月,一份国家级荣誉为这座“城墙里的法庭”再添亮色——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西一路人民法庭获评“2022-2023年度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成为陕西法院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这份荣誉背后,是西一路法庭直面医疗纠纷难题、创新解纷模式的不懈探索。

作为西安“医疗核心区”,新城区汇聚17家二级以上医院(含7家三甲医院),每日门诊量超10万人次,医美机构、口腔诊所更是星罗棋布。然而,医疗资源的高度集聚,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突出的医患纠纷。

“我们每年受理医疗纠纷案件超百起,过去患者维权常常陷入‘马拉松’,医院深陷纠纷耗费大量精力,法官也被冗长的案件拖得身心俱疲。案情复杂、专业性强,加之周期较长,成了激化医患矛盾的‘导火索’。”9月5日,面对采访,西一路法庭庭长战幸一语道破难点所在。

为破解这一“老大难”困局,2023年7月,西一路法庭结合医患纠纷案件特性,大胆创新,推出“多元调解+审前鉴定+司法确认”的医疗纠纷化解模式。将调解贯穿纠纷处理全程,以专业鉴定明晰责任破僵局,靠司法确认赋予强制力,通过“抓前端、治未病”,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患者李峰(化名)的经历,正是这一模式成效的亲历者。“真没想到这么快事情就能一次性解决了!”2024年7月23日,当他与涉事医院共同向法庭申请司法确认时,语气里满是意外与感激。

时间倒回2023年4月3日,李峰因脚部疼痛在新城区某医院接受治疗,后又转至他院被实施了截肢手术。他认为自己遭受过度医疗,但医院认为属于疾病的转归。李峰多次找医院协商赔偿,均不欢而散。最终,李峰决定诉诸法律。

西一路法庭接收案件后,第一时间选派了驻庭的医患特邀调解员与承办法官共同介入,全过程参与案件。第一次调解时,双方情绪激动、矛盾尖锐,对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意见分歧很大。见状,法庭当即启动“审前鉴定”程序,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诊疗行为进行鉴定分析,明确双方过错及责任比例。最终,鉴定意见显示,医院在对李峰的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过错,且该过错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拿到司法鉴定意见书后,驻庭的医患特邀调解员与承办法官再次组织双方调解。“这起案件的调解核心难点在于患者后续治疗费及康复辅助器具的费用。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现行司法鉴定无法明确这笔费用,而是以实际支出为准。”承办法官解释道,这意味着按照3年诉讼时效规定,李峰未来可能需要每3年凭票据主张一次权利,既耗时又耗力。

为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减少当事人诉累,调解员与法官一次次向双方释法明理,既考虑患者后续生活保障,也兼顾医院的合理诉求。经过多轮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由医院一次性赔偿李峰48万元,双方就此事再无争议。随后,法庭快速进行司法确认出具裁定书,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

“这不仅省了诉讼费,法庭更是帮我把往后几十年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了。”拿到司法确认那天,李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样的高效解纷案例,在西一路法庭已成常态。依托驻庭的13位专业医患纠纷特邀调解员,以及与陕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设立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调解工作站”,法庭在化解辖区医患矛盾领域跑出了“加速度”。同时,法庭还实施医疗纠纷案件“立审执一体化”建设,打通立案、审理、执行部门壁垒,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用实际行动兑现“办案一站式、服务零距离”的司法承诺。

“新模式是真正的双赢。”新城区某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坦言,之前医院需安排专人长期应对医疗诉讼,如今大多数纠纷能得到快速解决,也有效缓解了纠纷发生后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以往平均需要249天,现在降至74天;自2023年运行至今年8月31日,西一路法庭采用该模式已成功化解案件近百件,且无一起上诉。

墙内,明秦王府古垣矗立,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厚重;墙外,西一路法庭的解纷故事仍在继续。这座“城墙下的法庭”,正用创新的解纷模式,一点点解开医患之间的“千千结”,让司法温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照亮城市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