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宝鸡岐山县全面构建“12521”工作模式 奋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岐山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部署新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岐山”主线,锚定“全面建”目标、做实“重点创”特色、强化“五治融合”、搭建“两个平台”、健全“一套体系”。强化责任担当,整合资源力量,提升治理效能,奋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落地落实,全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锚定“全面建”一个目标,拧紧责任链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规划,安排部署落实意见;县委平安岐山建设领导小组始终紧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建”工作任务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拧紧责任链条;县委平安办定期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定印发《任务分解表》《量化指标任务表》等指导性文件,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试点工作11个项目、63项基本要求、203项主要任务,陕西省区域特色工作3个项目、7项基本要求、10项主要任务,逐项分解细化到各镇、各成员单位,夯实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力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全面建”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平安建设暨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照片.jpg

做实“重点创”两个特色,打造岐山样板

县委平安岐山建设领导小组以推行“十小自治”工作法、构建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1511”工作体系为重点,突出综合施策,全力破解难题,加强经验集成,努力打造“岐山样板”。

以构建“1511”工作体系为抓手,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印发《关于构建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1511”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细化“一组清单”、聚焦“五个重点”、健全“一套机制”、建设“一个平台”要求,9个镇,48个县级部门(单位)建立了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职责任务清单,落实党组(党委)对本部门(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负责的领导班子责任制;对本镇本系统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工作台账,加大化解力度,有效实施化解,切实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以推行“十小自治”工作法为抓手,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印发《关于在全县推行“十小自治”工作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工作要求,凝聚工作合力抓落实。由民政、住建、司法等与群众联系紧密的重点部门牵头,搭建议事协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平台,制订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群众说事、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议事协会,将“十小自治”内容嵌入群众日常生活,有效提升群众自治实效性。在实践中形成了京当镇“1112”乡村治理,故郡镇“1255”工作法、雍川镇“四化四事”村民自治、枣林镇“234”工作法、益店镇综治“1322”工作体系等镇级新特色;焦六村“345”平安创建、凤东路社区“四型引领治理 突显四大实效”、张家村“四维度三延展”工作法等村(社区)新亮点;县妇联“健康家庭1+5”等岐山新品牌,使群众成为唱响基层社会治理“主旋律”的生力军。

平安建设巡逻队伍入户.jpg

强化“五治融合”,凝聚治理合力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治理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县、镇、村(社区)均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切实构建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修订完善《政法委员工作制度》;加强基层政法力量,形成齐心协力、上下贯通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推行“一村一组一网格”模式,根据社区党员、居民分布等特点,探索整合原有民政、综治、公安等各类网格,全面实行“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充分凝聚“红色网格”“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力量,党员亮身份、作承诺、结对子,实现党员结对包抓,切实构建覆盖全域的网格体系。定期开展“平安建设大宣传”“三下乡三促进”等活动,全县“九率一度”水平稳步提升。

强化法治保障,提高治理水平。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处,建成镇级公共法律服务站9个,村级公共法律工作室121个,累计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861人次。全面覆盖“一村一法律顾问”,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落地实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让司法为民向光而行。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活动,组织多渠道、多角度法治宣传教育380余场次,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市级13个、县级18个,法治广场5个,法治文化街3条,形成了“宣讲面对面,服务零距离”的普法格局,人民群众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坚持发扬“枫桥经验”,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7起。

强化德治教化,优化治理供给。周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高度契合,县委平安办依托周文化深厚底蕴,将“礼、德、法、人、和”周文化核心思想,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平安文化理念充分融合,组织开展“周文化与平安岐山建设”研讨及征文活动,县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共收集应征文章246篇,编撰周文化与平安文化系列丛书3辑。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引导教育广大师生立德树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号召有威望、懂法纪、会处事、能调解的党员、干部等组成“八贤”处事堂,调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代表和老军人“五老”队伍作用,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定期开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工作,以和谐家风促美好民风。

强化自治强基,激发治理活力。始终坚持把村(居)民自治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奠基石,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促进决策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建立村(居)民调委会、红白理事会、监委会等自治组织。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成立平安岐山志愿服务大队,发展“红袖章”志愿者5000余人,定期组织开展平安宣传、治安巡逻、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处、疫情防控等工作。凤鸣镇堰河村带头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平安建设微元素,实施“张开嘴、迈开腿、伸出手、扑下身”四项举措,群众幸福更多,劲头更足,全县上下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强化智治支撑,提升治理效能。将智慧小区建设与“雪亮工程”建设同步推进落实,投资70余万元对30余个老旧小区进行视频建设,新增人脸识别前端28路、智能化视频前段30路,建成华宇、允园、凤仪国际等6个智慧小区。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进智慧化建设运行,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雪亮工程”一类视频1358路,实现全县重点区域、重要路段、重点场所视频监控全域覆盖联网运用,形成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雪亮工程”灵活运用“五服务”模式,有效展现社会面防控和侦查破案、群众求助等方面的实战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搭建“两个平台”,倾心为民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积极搭建县、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全县9个镇,106个村、15个社区综治中心按照“四有六化”标准,已全部建成并实现实体化运行。县综治中心设立社会治理大厅,协调县委、县政府17家部门按月轮驻,对群众诉求做到“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股劲解决”,办结率98%以上,群众满意率99%,有效打通社会治理工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按照全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统一部署,以“1+4+X”为架构,依托县、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进行标准化建设,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一站式接待、一单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综合治理平台,让人民群众遇到矛盾问题“最多跑一地”,真正实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议事平台建设2.jpg

健全“一套体系”,治理提质增效

制定印发《关于调整县委平安岐山建设领导小组专项组组成意见的通知》,调整成立平安岐山建设10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明确县委平安岐山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建立会议、督导、通报等制度机制。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专班,统筹谋划、协调指导,推进全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切实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一线、落实到专人,把试点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具体。建立包联包抓制度,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包抓镇、分管联系部门情况,确定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包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机制,制定《温馨提示函》有效做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建立督导检查制度,成立6个督导检查组,对全县9个镇、47个成员单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情况进行不定期、多轮回闭环检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落实,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岐山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