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三原法院创新模式强化诉源治理工作
5月24日,在咸阳市三原县人民法院诉调中心,调解员正在向矛盾双方讲着情理法理,两人很快打开心结,握手言和,一起民事纠纷在调解员的参与下成功化解。
在三原法院,调解员解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不光是民事调解,去年以来,交通、婚姻等10个专业调解室相继入驻该院诉调中心,该院以“赋能转型、提质增效”为统揽,打造“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模式,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诉前调解案件2775件,调解成功1682件。
群众有呼声,法院有回应;群众有诉求,法院有行动。三原法院狠抓诉源治理工作,并在独李人民法庭创新实施了“X+法庭+Y=0”矛盾调解工作法。
“X”代表不同种类的纠纷,“Y”则代表基层组织、调解员、乡村贤达人士、网格员等。当事人无法自行化解纠纷时,可诉至法庭。法庭对各类纠纷及时进行繁简分流,联系基层组织、调解员等在诉前介入,发挥专业知识及熟悉行业习惯的优势,进行诉前调解,将大部分纠纷化解为“0”。
法庭还联合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及各基层村(社区)组织,分别在独李镇、陂西镇建立“二所一庭”镇域调解平台,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村、镇调委会进行调处,实现全域覆盖的调解网络。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不是法院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三原法院以法庭为依托,以镇综治中心为平台,共建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基地,助推镇域实现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该院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主动将诉源治理工作融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县域治理体系中,强化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诉前调解是诉源治理的有效方式,它节约了司法成本,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理性平和的方式,用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使纠纷得以解决,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三原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法庭印制“便民服务卡”,卡上载明法庭职责范围、法官联系方式,并附上法官微信二维码。群众可以直接联系办案法官咨询案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效的法律服务。小小的一张便民服务卡,展现了三原法院司法为民的一腔真情,也展示了三原法院不断推进诉源治理,将司法服务阵地前移的进取姿态。
今年以来,三原法院扎实推进人民法庭建设,西阳人民法庭、嵯峨人民法庭通过省级验收,该院所辖4个基层法庭均达到省级标准化法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