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法院:全链条发力推进诉源治理
“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是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11月20日,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姬耀民说。近年来,铜川市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解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止之于未诉。
2022年,铜川市两级法院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4.52%,万人起诉率同比下降3.51%。2023年1月至9月,铜川市两级法院新收一审案件数同比下降5.05%。
不久前,在耀州区照金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内,承办法官通过接地气、有温度的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了两起排除妨碍案件,解开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结。铜川市两级法院组织法官“动”起来上门“治已病”,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实现了司法为民零距离,获得了案件当事人好评。
为从源头上减少法院诉讼案件增量,铜川市委政法委把内化群众法治思维、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作为支持和推动法院诉源治理的关键路径。市委政法委协同相关部门深化“一约四会”协商载体建设,成立175支普法宣讲队,推动74%的村(社区)被评为县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铜川市还积极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平均每个村有5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群众身边,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市中院与市司法局联合开展“一周一案三问”普法微课堂活动,建立直抵一线、直达群众的四级普法微信群,以裁判案例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
今年8月,在铜川市委政法委的支持下,市中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无讼村、无讼社区、无讼小区“三无”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落实方案要求,铜川市两级法院通过搭建法官工作站、法官联系点和“微法庭”工作平台,充分发挥“法院+村委会+乡贤联合调解”“法院+司法所+派出所联合调解”“委托调解+委派调解”“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作用,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在城乡社区一线有效预防、有序化解、有力止诉。截至目前,铜川全市已建成无讼示范点7个。
铜川市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诉源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专业纠纷专业调、行业纠纷行业解”的理念,与住建、妇联、人社、工会、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司法行政等部门联合会签18个诉源治理、诉调对接机制,推动行业领域普遍性问题批量解决。在医患纠纷“保、调、赔、防”四位一体化解机制实施过程中,铜川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退休法官调解主体作用,使95%以上的医患纠纷得到化解。铜川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被中央政法委、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委评为“2020-2021年度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集体”。
为充分发挥政法协同聚合效应,2022年,在铜川市委政法委协调下,市中院与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联合建立“三进两联一引”多元解纷机制,推动法官工作室进驻锦园、裕丰园等大型小区,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庭”;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格、进乡村,激活基层治理“最末梢”;推动诉讼服务团队进驻综治中心,实现群众解纷“只进一扇门”;联合铜川公安“和为贵”调解室和基层司法所协同解纷,引入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力求群众解纷“最多跑一次”。今年以来,铜川市两级法院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调解纠纷3917件,线下诉前化解各类纠纷1722件。
铜川市两级法院聚焦诉后发力,推动诉源治理由“审理一案”向“治理一片”转变。自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发挥司法建议作用,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103份。为着力破解诉源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发力点不准等问题,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发《关于推进精准化诉源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市法院对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发案量占比排名靠前的案件进行系统梳理,有的放矢开展诉源治理工作。
此外,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充分发挥类案分析“诊断器”功能,坚持“眼睛向内”,唤醒“沉睡数据”,以司法大数据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铜川、法治铜川建设。2022年以来,该院在对全市法院近5年重点案件类型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农产品买卖合同纠纷、醉驾型危险驾驶4个类案分析报告,及时送达有关行业部门,协同推进类案前端处置 、前瞻治理、前期化解。
(李成龙 张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