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富平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蓝”守护文物文化遗产

近年来,渭南市富平县人民检察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行动,实地走访县域内革命文物、古树名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等,针对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亟需保护场所,协调各方落实修缮资金,使文物和文化遗产重焕荣光。

寻访革命旧址,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8月,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履职中发现位于富平县城关街道办事处的谢村李家院子,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记载的解放西安前夕召开会议的旧址相吻合。后经走访群众、现场勘查、调阅相关历史资料等查明,该建筑为清代古窑洞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根据相关规定,富平县人民检察院立即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开展革命文物认定工作。现谢村李家院子已被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案已入库最高人民检察院高质效案件案例库。为达到综合治理效果,以督促保护谢村李家院子革命文物旧址案为契机,该院由点及面,对全县革命旧址进行全面摸排并登记造册,并持续跟进监督庄里胡氏故居革命文物案修复进度,该修复项目现已完成立项申报计划,正在维修审核之中;同时督促政府向陕西省文物局争取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修缮庄里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旧址等重要革命文物,切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绿色瑰宝”。该院立足公益诉讼监督职能,积极开展保护古树名木专项活动。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深入县域内多个辖区,对古树名木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其生存现状和保护管理情况,针对部分古树挂牌保护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管理措施方法缺失等问题,依法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数份检察建议,督促其全面履行监管职责,切实保护好频阳大地上的古树名木资源。目前,富平县域内登记在册古树名木共360棵,特级25棵,一级108棵,二级84棵,三级143棵,成为富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护名城遗址,传承历史文明。该院因地制宜打造“频阳守护”检察文化品牌,注重保护县域内历史久远文物古迹,加大力度传承地方重要人文标志。建于元末明初的富平老城是一座历史古城,也是全国少有的斩城,位于富平县政府西北1公里处的杜村镇莲湖村。现主要古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等。2013年8月28日,经国家住建部批准,富平老城所在的莲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寻访过程中,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对老城内的消防器材进行安全检查,提醒工作人员定期更换消防栓等器材,从源头上防范化解老城消防安全等隐患,以检察之力守护富平县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2024年,富平县检察院共办理文物保护领域刑事案件1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件,行政公益诉讼2件,《革命文物法治保障的多维审视与路径优化》论文荣获第十四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法治论坛优秀奖,以多元化的法治思维破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难题,以检察担当服务富平县域文化的传承发展。(记者 张燕;通讯员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