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群众事有人办 群众难有人管——延安富县基层社会治理“234”工作法的实践运用

“今年上半年,我们村就解决了四五十件矛盾纠纷,很多都是多年的遗留问题。这么多事情的有效解决,多亏了县委政法委推出的‘234’工作法。”延安市富县牛武镇清泉寺村党支部书记李武斌说。李武斌道出了富县137个行政村基层村干部的心声。

近年来,富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推出了“234”工作法,即用好“两说一联”机制、基层乱象治理长效机制;完善三项制度,即建实村规民约制度、建立“周碰头、月研判”制度、健全红黑榜管理制度;畅通群众的知情渠道、诉求渠道、办事渠道、建议渠道。通过实践,富县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群众的困难事  协商就能解决

清泉寺村共有253户803人。去年8月,某石油勘探公司在清泉寺村邓家沟组进行勘探爆破作业,造成村民蔺向开的烤烟地边的生产路出现了60多米长的裂缝。蔺向开向勘探公司索要赔偿。李武斌联系了镇上“说法库”中的司法所、土地所相关人员和村干部、双方当事人。最终,经过2次说事1次说法,事情圆满解决。

今年以来,清泉寺村利用“234”工作法解决了机动地非粮化、宅改、天然气管道等纠纷,很多事在“周碰头、月研判”时及早发现,在萌芽期就得到了解决。

近年来,延安富县紧扣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集成试点工作,加强了“说事库、说法库、包联库”建设,健全了说事人员以案定补的考核机制,每年根据各村(社区)调解案件数量给予说事人员一定补助,激发了基层调解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在县、乡、村三级搭建了“两说一联”工作平台,对群众来信来访实行集中受理研判、归口办理答复。今年1至5月,富县全县说事说法共计838件,其中说事595件,解决590件;法官说法243件,解决236件,干部包联事项502件。

再难缠的事  也有法治理

清泉寺村粮食收购大户辛某在大门外建了存放粮食的彩钢房,占用公共空间60平方米。筛选、装车产生的大量粉尘污染周边环境,群众意见大。村干部走访劝说,她老是推托。最后,通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村里帮忙找厂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为使基层乱象治理扎实有效,不走过场不做样子,今年,富县大力开展法治宣讲“四走进”活动,其中进乡镇专题宣讲12场次、进农村(社区)94场次、进校园29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解答群众咨询500余人次,真正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片警每周警务巡查,随时了解村里情况和群众需求。执法部门、村干部定期碰头研判,将乱象及时治理在萌芽状态,并对不法分子形成威慑力。富县将治安巡查纳入了优秀干警、满意站所的测评和考核中,评优和年终考核会征求镇村干部意见。

“我们茶坊街道还建立了‘责任倒查机制’,这一制度倒逼‘周碰头、月研判’制度的落实,发挥村级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茶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闫建宁说。今年截至目前,茶坊街道共化解矛盾纠纷90多起,90%以上都是在村一级化解。

村规民约  约出文明新风

“红白事”每盒烟不超过20元,每瓶酒不超过80元,村民随礼每人不超过1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每桌饭菜不超过300元……富县安子头村多次集体讨论后制定了村规民约,该规定的落实找准了民俗和面子的平衡点,为群众的攀比心理松了绑。

“去年我儿子结婚,我办宴席准备了5万元。后来去村上报备,村干部说要严格按照红白理事会的过事标准办,我开始还有些为难,怕被村里人笑话。后来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只花了不到3万元就把事过了,办得简约但不简单,大家都说好。”安子头村村民李春胜说。

茶坊街道马坊村的村规民约公示牌上,不仅写着村里过红白事的标准,还对恶意破坏村内环境的行为处罚200-300元和上黑榜公示。

“通过户商量、组通过、村统一的模式,让村规民约更实更细也更贴合实际。”张家湾镇党委副书记曹超说。

富县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将村庄环境卫生、好人好事、乱象治理、村务管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之中,破除农村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

马坊村还畅通了帮村民交话费、取现金、买生活用品、收发快递、复印证件等便民渠道,受到群众的欢迎。

富县“234”工作法推行以来,农村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信访案件大幅下降,村风民风明显改善。今年1至6月,全县各村(社区)累计化解矛盾纠纷647件,乡镇(街道)化解矛盾纠纷218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富县基层社会治理‘234’工作法,确保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矛盾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让群众的话有地儿说,群众的事有人办,群众的难有人管,实现了农村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富县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许新选说。

(通讯员 辛文静 杨雪 记者 王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