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洛川县委政法委:推行“五化”工作法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

微信图片_20240919104735.jpg

今年以来,延安市洛川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乡村社会治理“133制”为统领,全面推行“五化”工作法,全县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24%,信访量同比下降36%,诉讼案件同比下降21.12%,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一、聚焦服务到位推动预防常态化

坚持以自治增活力、德治扬正气、法治强保障,打好前端预防“组合拳”。一是落实“三项公开”。常态化公开20类71项惠民惠农政策,定期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明细,及时公开村级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二是办好“三个活动”。指导各村每月举办一次文体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每年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开展“十个没有”平安创建。因地、因行业实际制定“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标准,扎实开展“平安村(社区)”“平安机关”“平安校园”等系列创建,变“化解矛盾”为“提前预防”。

二、聚焦责任到位推动排查立体化

进一步明确排查主体、职责、方法、范围和频率,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一是日常排查。落实905名网格员、3174名党员中心户长、130名楼栋长日排查、村(居)周排查责任,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二是下沉排查。组建镇街政法委员为组长,基层政法单位、驻村工作队、“乡贤能人”等为队员的矛盾调处工作队,公开反映渠道,坚持“四看六问”,逐村滚动排查,及时汇总交办。三是重点排查。每季度开展一次“百万警进千万家”“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紧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六失一偏”人员,排查肇祸苗头,逐人落实“五包一”教育帮扶管控责任。

三、聚焦机制到位推动过程标准化

完善机制,保障矛盾调处化解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明确“首问负责、分级分类、归口处置、全程跟踪”程序,建立受理登记、分流转办、多元化解、协同调度、跟踪督办、分析研判、反馈回访机制,形成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闭环运行的规范工作链条。二是建立纵向分级化解体系。一般矛盾纠纷由网格员和村干部就地化解;复杂矛盾纠纷上报镇综治中心,由镇综治中心统筹力量进行化解;对跨区域、跨部门,镇一级难以化解的疑难纠纷,上报县综治中心,召开联席会议,包案化解。三是建立横向联动联调机制。建立“中心吹哨、部门限时报到”机制,县综治中心由涉法涉诉服务中心和司法局常驻、11家单位和12家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随叫随驻;镇综治中心由司法所干部和综治干事固定坐班,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及相关站所、调委会入驻,快速响应各类诉求,联合调处矛盾纠纷。四是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坚持县每月、镇半月、村每周,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定期统计、汇总、分析和通报。

微信图片_20240919104728.jpg

四、聚焦保障到位推动调解专业化

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多维施策,着力提高矛盾纠纷化解力度。一是壮大调解力量。成立镇村调委会22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2个,培养调解员780名,选树了“金牌调解员”10名。打造了旧县“和事佬”调解室、老庙郑国民调解室、黄章“金嘴子”工作室等品牌调解室,形成苹果交易纠纷“三化一满意”调解法、旧县镇“五字”工作法等有效调解工作经验。二是丰富调解手段。建立了访调对接、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行业对接机制,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调解工作格局,实现矛盾纠纷快立、快调、快结。三是坚持周“解忧”托底。将“12345”工单派出和周“解忧”机制联动起来,集中解决群众网上反映的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召开周“解忧”例会6次,研究解决问题47个。

五、聚焦反馈到位推动结果公开化

对已调解矛盾纠纷,实行“一案一回访”,构建完整工作闭环。一是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对调解协议未履行到位的,通过倾听当事人诉求、开展法治宣传、情感疏导等方式,督促双方尽快履行协议。二是了解当事人思想状况。对发现的新纠纷隐患,及时向相关镇街、部门反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矛盾纠纷反弹激化。三是了解对工作的评价。收集当事人对调解是否公正、协议履行是否满意等方面的意见,即时作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评价。县综治中心每月从调解信息平台随机抽查,对满意率较低的镇街、部门予以提醒,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满意率达到98.5%。四是做好结案归档工作。对调解结案后形成的档案材料,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做到“处结一起,销号一起”。(延安市洛川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