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执前督促+和解”机制—— 为胜诉权益兑现“加力提速”
今年以来,府谷县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省高院“1281”工作思路和榆林中院“1365”执行权运行新模式,积极探索“执源治理”新路径,建立“执前督促+和解”机制,有力激活解纷“源动力”,在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兑现的前提下,跑出执行加速度。
“法院推出的执前调解制度太棒了,不仅快速办结了案子,还帮我们省了一笔执行费。”近日,在成功调解一起金额高达1300万元的保证合同纠纷案后,申请执行人向府谷县人民法院执前和解工作室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今年年初,府谷县人民法院结合辖区实际,深入分析梳理执行案件类型及疑难问题,经院党组专题研究,探索建立了“执前督促+和解”机制,即引入执行立案前调解机制,建立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从源头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即时履行,全力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
府谷县人民法院设立执前督促窗口,成立执前和解工作室,引导符合条件的民事、刑事执行案件在登记立案前由执行和解工作室介入。对于进入执前督促履行及和解履行的案件,该院组建“一个工作室、一名员额法官、一名执行员、一名书记员、一名律师”的“五个一”团队,综合运用风险提示、进行释法析理、厘清权利义务、告诫法律后果等方式,全力推进案件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和实质化解,切实为执行减负。
“谢谢法官,所有人的钱都到账了,这下大家的生活有保障了,你们可以结案了。”申请执行人朱某某说道。6月25日,府谷县人民法院执前和解工作室一次性执行完毕朱某某等申请执行人的19起涉劳动争议案件,执行标的额共计17万余元,有力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据统计,自“执前督促+和解”机制运行以来,府谷县人民法院已成功督促和解案件64件,其中经督促自动履行完毕34件,达成和解21件,撤回申请9件,兑现金额达3900余万元,从源头上减少了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开展‘执源治理’,不仅是把案子办结,更重要的是要让当事人满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府谷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海涛介绍,以前的执行案件需要通过审查、立案、登记、分流、查控、送达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执行法官手中,这一过程不仅耗时长,能否履行完毕也无法保障。但在“执前督促+和解”机制中,对管理架构、操作流程、适用范围及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能让当事人以更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权益,也达到了“让当事人一件事一次性实质解决”的目标。
前不久,在一起小额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拖欠申请人工资9000元。为了让申请执行人更快领到工资,府谷县人民法院通过执前督促程序与被执行人取得联系,告知其拒不履行法律义务将面临的后果并耐心释法说理。最终,被执行人当天将全部款项履行完毕。
“我们通过正向激励,促进被执行人思想从‘要我履行’到‘我要履行’转变,真正压缩执行周期,也更加贴近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增强了当事人的认同感,做到了快履行、少强制、低成本、省时间。”白海涛说。
府谷县人民法院将持续推进“执前督促+和解”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执行通知前置机制,将执行通知书内容提前嵌入民事生效法律文书中,提醒债务人及时履行法律义务;加强与政府部门协作,建立“执行+网格”工作机制,将网格员等社会力量纳入案件执前调解和督促履行工作中来,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创设“执前督促”小程序,努力实现减少诉累、提高效率、法官减负、群众受益的目标。
(郝生华 王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