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执行背后的多赢故事——榆林榆阳法院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五月的榆林,枣花初绽,绿荫渐浓。记者跟随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院+媒体”宣传基层行采访团队走进榆林市,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探寻榆林两级法院的法治故事。
5月20日上午,位于榆林市上郡路的一间老厂房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缝纫机搬上卡车,他们搬运的不仅是生产设备,更是一家企业的新生希望。当榆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郑硕的身影出现在厂房门口,榆林市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君享快步迎上前,眼中满是感激:“郑法官,厂子主体已经搬完了!要是没有你们,这几千万的损失,我真不敢想……”
七只羊服饰公司到底遇上怎样的难事儿?为何搬迁?
时间回到2023年10月,榆林市土地储备中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七只羊服饰公司腾交厂房。自1999年起,七只羊服饰公司向榆林市土地储备中心租赁了厂房及土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后来,因为政策原因,榆林市土地储备中心决定收回厂房及土地,并不再续签租赁合同。双方协商未果,诉至法院。2024年8月,法院判决七只羊服饰公司腾交厂房,并支付在此期间的房屋占用费35万元。
但由于种种原因,七只羊服饰公司未能及时搬离。2024年11月7日,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此时又逢产销黄金期,七只羊服饰公司仿佛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榆阳法院执行局调查了解到,作为榆林本土的明星企业,该公司年产值约8000万元,每年为地方缴纳税款500多万元,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此外,这家企业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500余万元,还解决了200多名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而在执行立案前,企业已经接到40多万件生产订单,涉及金额5000多万元。若立即强制执行,不仅企业将面临巨额违约责任,甚至会影响到300多名员工赖以生存的工作。这家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希望的企业,或将就此陨落。
是直接强制执行,完成这起执行案件,还是做些其他努力?执行法官郑硕有着自己的答案。
“我们充分利用了府院联动机制的优势,与双方当事人多次座谈,储备中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也能从帮扶企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同意再次给予企业6个月的宽限期,让企业先度过产销黄金期。”郑硕说道。
同时,榆阳法院执行局决定,暂时解除针对企业的一切强制措施,让企业能够全力投入生产经营。
在这关键的6个月里,郑硕主动帮助企业联系新的厂址,实地考察场地条件,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企业搬迁万无一失。“再过不久,新厂房就可以投入生产了,不会耽误今年的产销黄金期!”贾君享的话语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未来的憧憬。
七只羊服饰公司在榆阳法院的法治暖阳下,成功实现突围,顺利完成了全年60%的订单任务。企业脱困了,工人的饭碗保住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维护,实现了多赢局面。正如榆阳法院执行局局长马春生所说:“我们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我们也相信,只有坚持‘如为我执’的视角,才能办出最漂亮的执行案件!”
企业的顺利脱困,是榆阳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写照。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当企业遭遇困境时,司法机关不再是冷冰冰的“裁决者”,而是有担当的“护航者”。相信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司法环境下,会有更多企业在法治护航下,穿越风雨,迎来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记者 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