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公安高效推动“数据警察”培育工程
为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8月,陕北榆林,热浪袭人。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情指行”一体化运行中心,中心内的工作氛围如室外的天气一样“火热”:数据研判、实战支撑等多个功能区的屏幕上,数字矩阵不停浮动,“3495110”赋能专线铃声作响,正为基层一线提供7×24小时的数据支撑服务……

繁忙景象背后,离不开一支专精尖、复合型、实战化的“数据警察”队伍的保障支撑。

2025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创新实施“数据警察”培育工程,着力培养具备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技术、服务大数据实战的复合型、实战型人才,推动大数据在公安工作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度应用,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为高效推动“数据警察”培育工程,榆林公安依据参训对象的岗位职责与履职需求,精细划分层级开展培训。其中,机关民警侧重智慧决策、数据分析、协同指挥能力培养,基层民警突出智能平台应用、科技装备实操使用,技术民警则深化专业能力提升,强化视频图像与新型犯罪侦查等高阶特训。

今年以来,榆林公安通过与高校、高新企业合作共建,举办公安信息化大讲堂、“一月一小切口”、数据分析师等各类培训班32期,构建“分级培训+考核认证”的大数据分析师培训模式,培育数据分析师1800余名。

“从大数据建模运用到智慧警务作战培训,我真切感受到科技革命对警务工作的颠覆性变革。”今年3月初,刚参加完全市警务数据分析实战应用培训班的靖边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张梓楠说,“今后我会更加注重使用科技手段赋能案件侦破,持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拓展自身办案技能和方法。”

2024年10月,榆林公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榆林公安机关融合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式起航。

榆林公安依托科技创新中心,深化警企警校合作,从全市选拔警务技术专家、业务骨干与高校专家教授组建创新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为公安民警提供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培育形成高水平的公安科研团队。

在此基础上,榆林公安统筹推进“专新研”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与“小快灵”基层技术革新项目培育,两项科研成果正在申报部省科技兴警示范项目,两项创新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榆林公安今年新研发的“疑似盗窃原油预警”大数据模型,该模型运用智能算法,对高风险人员、车辆进行精准研判和实时预警,已帮助破获刑事案件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2025年6月,该模型在全国公安机关安全防范数据建模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今年以来,榆林公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产学研一体化能力,打造“课题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锻造”闭环,以关键技术研发为导向,推动公安可信安全跨域建模、重点车辆分心驾驶预警等一批科研成果持续转化见效。比如,建立“榆林公安数据模型工厂”,创新研发“重点犯罪预防”“走失人员查找”等高频应用场景模型121个,总结形成技战法90余种,形成“全警触模、全警建模、全警用模”的应用格局,努力让“事前感知+主动预警”成为警务实战新常态。

“榆林公安将持续聚焦公安科技人才‘选、育、用、管’全链条式培养,努力培育形成科技知识普及、专业技能深化、专家人才引领的人才体系,以高质量人才‘供应链’为全市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提供支撑保障。”榆林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保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