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推行“四个一” 治理提效能
8月17日,在陕西镇巴县泾洋街道北门社区“坝坝会”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森宣讲反诈、消防安全等知识。
8月19日,汉中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7月份全市平安建设重点工作“红旗奖”“蜗牛奖”考评结果。镇巴县获评优秀等次,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成绩亮眼。
近年来,镇巴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坚持以体制机制建设、方式方法创新、应用效能提升等关键环节为抓手,以夯实基层治理为基础,建立了以红色引领为鲜明底色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采取多项措施,着力织牢“一张网”,拉紧“一根绳”,下好“一盘棋”,凝聚“一条心”,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
织牢基层治理“一张网”
“我们社区每10户为一个网格,可以随时掌握社区内的情况。遇到重大紧急情况时,我们还可以抽调辖区内党员共同行动。”泾洋街道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森说。
镇巴县科学合理划分网格服务管理区域,以行政村(社区)的村(居)民小组为单位设置二级网格,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建立了各级综治中心“一体化指挥、多元化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镇巴县推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镇(街道),镇(街道)领导干部联系村(社区)网格常态化包联机制。31名县级领导、144名镇(街道)领导、377名镇村干部包联了两级网格,20个镇(街道)设置一级网格1063个、二级网格531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6374人,实现全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和小区物业,镇巴县探索建立了“党建+基层治理”方式,推动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目前,全县已建立搬迁安置点党小组33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大队31个,让更多的社会治理力量在基层得到统筹调度。
压实工作责任
拉紧平安建设“一股绳”
镇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列入重点工作考核内容,进一步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平安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镇巴县全面实行镇(街道)、部门领导履行平安建设职责述职制度和后进镇(街道)、部门通报约谈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与各镇(街道)、部门签订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县级领导和成员单位平安创建工作联系点,建立领导干部抓平安建设工作实绩档案。
县级领导带头下沉镇、村一线,深入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解决涉及民生和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问题5194个;建立健全领导坐班接访、约访、下访机制。今年以来,县级领导接待来访群众66批108人次。
统筹各方力量
下好多元共治“一盘棋”
今年春节期间,张某邻居家的小孩在放炮时不慎引发火情,将张某的房屋和屋内财物烧毁。针对这起涉及安抚、临时安置、住房修缮、财物赔偿等多方面的纠纷,赤南镇综治中心主动协调政法力量,搭建调解平台。在渔渡法庭的主导下,渔渡派出所、赤南镇司法所、赤南镇长滩社区等多部门联动,最终促使张某和邻居达成协议,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镇巴县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回音壁”,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及时主动公开调解事由、依据、结果和回访情况,确保矛盾纠纷调处件件有着落。镇巴县建立了“民间贤能进调解”工作机制,坚持“法、理、情”相结合,借助民间贤能人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亲情、友情、人情促进陈年积案和重大疑难纠纷就地化解。三年来,镇巴县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51件。
镇巴县在农村大力推行“十户联防”机制,推举6.2万名“家庭法律明白人”对家庭成员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通过院坝说事会、线上“云调解”等多种形式调处邻里纠纷,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镇巴县还建立了“红袖章”治安巡逻长效机制,组建“红袖章”巡防队伍231支1085人,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了监控守点、巡逻控线、联动管面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此外,镇巴县深入推行“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县长信箱、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密切和群众的联系,构建了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注、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方式,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打造过硬队伍
凝聚为民服务“一条心”
今年以来,围绕“三个年”活动,镇巴县委政法委制定了全县政法系统政治轮训及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培训方案、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等,从理论学习、能力素质、作风建设、为民服务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政法队伍素质能力。
今年截至目前,镇巴县已开展政治督察2轮次、政治轮训8轮次。镇巴公安机关不断拓展基层警务工作覆盖范围和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渠道,将网格和警格相融合,推动综治网格事务与警务信息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发挥群防群治力量。镇巴检察机关积极推行检察队伍“青蓝工程”建设,打造了“蓝雨伞”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品牌,探索实行司法救助新方式,主动将司法救助融入检察办案全过程、各环节,发放司法救助金2万余元。镇巴县法院联合人社、民政、教体、卫生、农业、住建、妇联等16家单位成立了多元化解中心,诉前调解成功325起案件,诉前调解分流率达44.27%,实现了“各方满意、全局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