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检察院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拦住非法穿越的任性脚步

“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得救后,孙亮在互联网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的背后,是血与泪的教训。

两个多月前,18岁的孙亮在网上刷到不少徒步穿越“鳌太线”的短视频后决定效仿。当他独自踏入禁区“鳌太线”的那一刻起,活下来就成了一件需要运气的事。

2月8日,孙亮背着65斤的徒步装备上山。由于低估了户外环境的风险,他陷入长达10天的生死迷局——先后经历了零下20-30℃低温、没有通信信号、对讲机被冻到关机、不慎崴脚、从山坡滚下后失去意识、食物悉数遗失、右手腕骨折、产生幻觉等遭遇。直至2月18日,经过太白山保护区管理局、太白县政府组织专业救援队与当地向导的全力搜救,孙亮才被找到并护送下山送医治疗。

这篇报道引起了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注意。检察官们以近年来秦岭违法穿越致人伤亡的案例为切入点,主动履职,对辖区非法穿越秦岭的违法行为开展调查,推动源头治理,彰显司法守护生命与生态的双重担当。

据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曾联合发布的《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夏季,短短5年内,“鳌太线”上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4年,“鳌太线”上至少包含马某圆、95后才女诗人“星芽”等12人遇难。

汉台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辖区近年来部分户外运动组织、个人违规在秦岭景区旅游线路以外,或者没有道路通行的区域开展穿越、登山等活动,引发的险情达10余起。部分组织者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穿越攻略,诱导驴友刻意绕开检查点进入核心保护区,导致高山植被被践踏、珍稀植物遭破坏。同时,驴友携带火种极易引发火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部分驴友置法律、生命于不顾,每年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如2024年8月,李某在某微信群发布穿越信息,组织32人穿越哑姑山,当晚21时许,13人因体力不支被困山中,后公安机关、消防救援大队、医务人员出动参与救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针对违法穿越活动“线上招募、线下实施、流动性强、不易发现”的特点,汉台区检察院成立专案组,调取近5年110报警平台信息、119应急救援报案处警数据及相关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记录,结合网络搜索结果,发现辖区内2家户外运动群体长期通过“不予审批备案、分时分段绕行、化整为零进入”等方式进入秦岭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开展穿越活动,对此相关行政机关并不知情。在固定违法穿越证据的同时,检察机关重点梳理了管理部门在审批备案衔接、动态巡查预警等方面的盲区。

为凝聚治理共识,3月31日,汉台区检察院召开专题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及相关行政机关等参与。会上,检察官介绍了秦岭生态敏感性与气候危险性、违法穿越危害性、秦岭生态保护意义,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向听证员介绍了穿越行为的违法性和相关行政机关应承担的监督管理职责。与会行政机关结合各自职责、所面临的监管难题和漏洞谈了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各听证意见,汉台区检察院随后向相关行政机关宣告送达检察建议,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全链条监管机制;建立高风险线路“负面清单”,对秦岭重点保护区等区域实施全年封闭管理,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以外的区域设置禁止进入的风险提示牌;实行数字监管全域覆盖,联合通信管理部门督促短视频平台、户外运动APP等屏蔽“穿越禁区”关键词,相关部门审批时要求户外运动组织者提供GPS轨迹核验绑定,相关行政机关在进山入口布设电子围栏和人脸识别系统等电子设备,实时预警非法闯入行为;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对违法组织者及时处罚,责令其承担补植复绿责任,在事故多发地设立“生命警示碑”,通过发布公告、制作相关普法短片方式,让群众知晓秦岭重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以外区域禁止进入的相关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

“我们将同步建立‘秦岭生态保护检察联络站’,依托12309热线受理非法穿越线索举报,持续深化‘行政监管+检察监督+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推动形成‘全民共治’格局。”汉台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桑成平表示。(记者  张大鹏;通讯员  张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