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时态”促基层善治 ——汉中南郑法院黄官法庭创新机制书写为民答卷
“真是没想到,没打官司就解决了问题。”10月9日,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武营村村民张某感慨地说。因车辆买卖合同违约,张某与李某产生纠纷,协商无果后诉至南郑区人民法院黄官法庭。
黄官法庭法官利用“法庭+镇村”联动机制,在武营村村委会进行现场调解,促成双方和解,就地化解了纠纷。这样高效的解纷,在黄官法庭并不鲜见。
近年来,黄官法庭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探索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路径,创立“四种时态”工作法和“四级调解”机制。2022年以来,黄官法庭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民商事收案率同比下降60%。2024年3月,黄官法庭精准把握矛盾纠纷产生演化的“未发—未讼—将讼—已讼”4个关键节点,总结提炼的“四种时态”工作法获“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基层法庭。黄官法庭被省高院授予“全省优秀人民法庭”称号。
黄官法庭所辖黄官、濂水、两河3个乡镇41个村(社区),5.9万余人。3名法官干警和2名驻庭特邀调解员走山入村,普法宣传、源头预防,防范于“未发”之态;前端化解、综合治理,消弭于“未讼”之际;关口把控、诉调分流,化解于“将讼”之时;定分止争、积极回访,息诉于“已讼”之间——通过“四种时态”工作法,让法庭成为群众信赖的“院坝法庭”“暖心法庭”。
李某和张某因婚姻财产分割闹起矛盾。黄官法庭受理后,采取财产保全的方式,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承办法官依法裁定扣划4.8万元转入李某账户并当日解除保全,实现“立审执”一键解纷。
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力,及时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获,让群众在办案中感受到法治力量和司法温度,是黄官法庭法官干警凝聚的共识和司法实践导向。2022年以来,黄官法庭调处民商事案件432起,办理保全53起,开展巡回审理16次、视频调解200余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超65%。2024年以来,黄官法庭发放支付令121案。
“不仅判得公正,而且还督促执行,帮助我们这么快就拿到了款。”5月30日,南郑区某畜牧公司给黄官法庭送去感谢信。今年年初,该公司与河南某企业发生设备买卖合同纠纷,黄官法庭受理后依法进行保全并及时调解,还持续跟踪督促90万元案款履行到位。
“权益兑现速度快,营商环境好,投资更有信心。”辽宁锦州某公司负责人唐某深有同感地说。该设备公司和汉中某企业因同一家公司拖欠货款先后起诉,黄官法庭快审快结,并督促涉案公司全额履行160万元债务。
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基层治理。为此,黄官法庭将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四种时态”工作法贯穿司法实践与基层治理。今年上半年,黄官法庭以系统推送、打电话、现场督促等方式,督促履行案件12件,执行到位标的435万余元,执行案件源头减量成效明显。黄官法庭被西北政法大学设立为“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感谢你们,若不是法庭帮忙,我们这事儿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大坪村村民刘老汉握着调解人员的手哽咽地说。
原来,刘老汉借给同族子侄小刘5万元用于其旧房修缮,并约定了归还期限。借款到期后,小刘外出打工,6年都没有音信。刘老汉无奈诉至法院,要求小刘偿还借款本金。受理该案后,黄官法庭法官通过调查走访,确认小刘在国外打工。
为妥善化解纠纷,黄官法庭充分利用网上立案、远程视频开庭等方式,高效推进案件办理。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借助远程视频与当事双方耐心沟通,充分保障了双方诉辩权利,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小刘分3期向原告支付借款本金,并在调解当日通过银行转账向原告支付了1万元借款。
围绕“提质增效”目标,黄官法庭不断探索创新,诉讼服务机制高效运行,形成全域解纷网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法庭创立了“宁强调解工作室”等调解品牌,成为当地多元解纷的标杆。
秋季的南郑黄官,田野稻香四溢,一派丰收的景象。黄官法庭便民服务大厅、庭审室窗明几净、标识流程醒目,网上立案、远程视频开庭等设备更新后的法庭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满载活力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