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11333”模式全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
陕西省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近年来,平利县积创新构建“11333”(一个品牌、一个中心、三级网络、三种模式、三项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全力打造具有平利特色调解品牌。
培育一个品牌,发挥示范效应
2015年7月,平利县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方式方法,成立“老好人”民间调解工作室。2021年,平利县立足实际,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全面推广“老好人”调解工作室经验,着力培育打造“老好人”调解品牌,实现“老好人”调解工作室镇级全覆盖。“老好人”调解工作室经验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被全市推广。
“老好人”调解工作室是平利多元调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原则,由谭钧、印盛海两位退休法官主动申请作为首席调解员,吸收守法明理、威望较高、热心民调工作和公益事业的10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和矛盾化解公益性服务平台。
同时,“老好人”调解工作室按照“5432”标准设立,“五有”即有专业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完整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制度、相应的经费保障;“四区”即矛盾纠纷梳理区、心理疏导区、纠纷调解区、感情修复区;“三化”即法治化、专业化、精细化;“两提升”即提升便民为民服务理念、提升群众依法维权意识。
为保障工作室正常运行,平利县政府协调提供调解场所,县司法局和城关镇陆续为调解室配备办公设施,落实办案补助和“以案定补”资金,规范了相关制度流程,为“老好人”开展工作构建一个全新平台,也为群众解决纠纷、寻求帮助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经过5年多的实践,“老好人”调解工作室取得良好效果,大量群众到工作室寻求法律帮助。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法规咨询2500余人次,免费代写法律文书500余份,口头调解、劝解各类案件480余件次,成功调解达成书面协议280余份。
打造一个中心,突出功能定位
2012年8月,平利县通过大量深入调研,认真总结,按照“党政领导、综治牵头、中心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创新大调解组织网络,组建了平利县重大矛盾纠纷第三方调处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受理调处重大矛盾纠纷155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9.5%。
根据不同领域矛盾的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平利县第三方调处中心在全县各领域的部门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长期从事调解工作的政法干警和详知民情、处事公道、在群众中有较高声望的老干部、老专家、“两代一委”中选聘了81名调解员和20名专家顾问,建立了信息库,体现了专业性、社会性和权威性。
按照“调处中心+专业调委会+基层民调组织+调解信息库”的运行模式,在受理纠纷后,由当事人双方在信息库中共同选定调解员,第三方调处中心作为“中间人”,负责主持、协调和从法律层面进行咨询指导。同时,引导各方在法、情、理之间找到解决现实矛盾的契合点,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既表明了中立立场,又保证了公平公正。
第三方调处中心受理的矛盾纠纷主要是各镇各部门经多次调解无效、屡次信访的陈案积案和有一定影响的突发性涉稳问题等重大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上与政法、信访等单位实行资源共享,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人员在第一时间到位,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对重点矛盾纠纷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应急处置准备,防止事态扩大,为调处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健全三级网络,完善调解体系
2018年,平利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对县镇村三级调解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健全、运行规范。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67个,人民调解员1225名,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防、控、调、处”全覆盖、全流程人民调解工作网络。
按照人民调解双建工作要求,2016年12月建立了平利县人民调解协会,2018年4月依法选举了第一届平利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同步成立人民调解、“三力联调”和“无忧调解超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司法局负责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工作业务指导和考核,同时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
为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平利县夯实镇党委政府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第一责任,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实战化“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整合综治中心、社治办、政法单位等资源,吸收法律顾问、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等第三方社会力量进驻,设立法律咨询、纠纷受理、纠纷化解、心理疏导四个功能区。
此外,平利县将村级调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纳入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统筹部署,依法选优配强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发挥村(社区)干部调解主力军作用,坚持抓早抓小,强化源头治理,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就地予以化解,防止矛盾纠纷升级、外溢,司法所牵头定期组织调解员开展调解业务培训,提升人民调解员技能。
构建三种模式,搭建调解平台
根据安康市司法局关于推广“三力联调”和“无忧调解超市”工作机制通知要求,平利县分别建立了“三力联调”“无忧调解超市”以及行业调解三种模式,确保矛盾纠纷调解全覆盖、无死角。
通过整合政法单位、行政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力量,平利县形成司法力量、行政力量和道德力量同步发力、各有侧重、相互配合,构建集中统一的联调模式,最大限度地化解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无忧调解超市”择优选聘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公开调解员信息,受理群众申请,接受群众“点名”,组织各方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行业调解则大力加强行(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拓展调解工作领域,先后建立14个行(专)业性调解组织,行业纠纷内部自行解决,矛盾行业自行处理,全面推进行业纠纷及时化解。
建立三项机制,提升调解质效
为全面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平利县积极推动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三色”管理机制、以案定补机制。平利县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落实镇村干部和政法干警联村包抓排查责任,通过信访接待、入户走访、电话咨询、转办交办等途径强化矛盾排查,针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分析情况,及时研判,组织调解。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时上报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处置。
对排查的矛盾纠纷,平利县依据研判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落实领导包案、股室包抓、限时化解,并运用“三力联调”“无忧调解超市”机制综合化解,对重大纠纷成立矛盾纠纷化解法律顾问团进行会诊,依法给出调解意见和法律依据。
为激发广大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平利县出台了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实施办法,县财政每年预算以案定补资金40万元,县司法局定期对人民调解案件进行审查,根据调解事项难易程度和最终成效落实奖补资金。
(通讯员 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