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2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动员部署会,强调法院人员力量向基层和办案一线倾斜,司法资源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安康市石泉县人民法院坚持服务大局,促进司法为民,不断改革创新,以建设“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创新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泉、法治石泉。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离不开“强党建”的支撑。法院要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引导全体法院干警以实干担当奋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增进服务人民群众意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保障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积极落实“支部建在庭上”“党小组建在审判团队上”工作要求,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审判团队全覆盖,持续加强党性教育,提升法院干警政治站位,促使法院干警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促进新时代人民法院主动参与和服务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缔造过程中,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助力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

规范审判管理与监督,锻造政法铁军。在实践中,石泉县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审判管理、审判监督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审判管理质量和监督水平,践行司法为民,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泉法治石泉保驾护航。

加强政治建设,筑牢思想之基。法院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持续开展红色法治教育,自觉赓续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狠抓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发挥审判工作沟通、协调、监督功能,践行“司法为民”,以实际行动助力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

树立大局意识,创新审判管理方法。法院要持续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正确处理好司法公平与司法效率的关系,本着“应调则调、不调则判”的工作思路,促进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与审判的有效衔接,实现对不同类型案件的合理分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提升对审判流程的监管水平,拓展审判监督覆盖面,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审判管理工作队伍。要紧盯审判数据指标,探索“日常监管、月初研判、月中调度、月底警示”工作机制,及时发现纠正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系统思维,凝聚共治合力。要持续加大法院各部门、派出法庭的对接力度,逐步形成立案、调解、审判、执行、“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等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审判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监督水平和监督效率,确保法院干警勇于担当、尽职尽责。

多元协同,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需要推进法院主动与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相对接,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整合治理资源,促进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法院要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目标,联合政府、社会组织、网格员、新乡贤等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将矛盾纠纷发现在源头、化解在源头。要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分门别类地建立矛盾纠纷预防与梯次化解体系,以综合治理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人民法庭为调解主阵地,不断提升纠纷调解效率和水平。要推动法院干警联合政府工作人员、网格员、村委会和居委会成员主动深入乡村、社区等社会治理一线,排查矛盾纠纷,做到纠纷化解与普法教育有机衔接,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一庭一品”,培育人民法庭特色品牌。法院要坚持树品牌、创特色、争一流的理念,通过广泛调研,根据各人民法庭工作特点进行亮点培育,创造性地打造“一庭一品”模式,有效提升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效能。石泉法院后柳法庭持续在服务保障全域旅游和生态环境领域发力,建设生态旅游巡回法庭,挂牌“生态环境司法保障工作站”,坚持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守护者、群众合法权益的捍卫者、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池河法庭根据办案过程中形成的诉调经验,总结出“基层组织优先调、镇级综治联动调、立案前后分流调、法庭断后兜底调”的多元共治方法,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解于萌芽、断于诉中”。饶峰法庭深入秦岭南麓村庄,持续开展巡回审判,用法治助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打造“共享法庭”,以“智治”赋能社会治理。“共享法庭”既是以数字化为媒介的新型法庭模式,也是“枫桥式人民法庭”创新形式。法院要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建设,打破空间壁垒,推动司法资源进一步向村社延伸,便利人民群众参与调解和诉讼,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提质。石泉县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大力推进“共享法庭”建设,以现代数字技术帮助人民群众克服秦巴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困难,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目前,石泉县法院共建成镇、村(社区)“共享法庭”176个,设置信访、妇联等特设“共享法庭”9个,通过远程办案、线上指导调解、线上集中普法宣传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中端调控、末端回访,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提高了案件结案率,提升了群众满意度。(作者:马成 蒋晓安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安康市石泉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