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扇门,事务一站清” ——商洛市丹凤县人民法院推进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走进商洛市丹凤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这里宽敞明亮、井然有序,8个服务区块实现从法律咨询、立案登记到诉前调解、速裁快审等诉讼事务“一窗办理”。
“我们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让参与诉讼的群众‘走进一扇门,事务一站清’,在提高司法审判质效的同时,一并提高群众的司法满意度。”6月5日,丹凤县法院院长张高静介绍,近年来,丹凤县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现代化服务方式,持续推进诉讼服务体系建设,顺应群众需求,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
“一站清”通道 实现群众少跑腿
杨某军所负责的丹凤县某商贸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就与湖北两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长期向对方供应核桃仁。后来,湖北公司累计欠杨某军公司货款430余万元未还,杨某军诉至丹凤县法院。考虑到原、被告相隔千里,无法当面核实案件细节,办案法官李瑞芳通过“微庭审”和微信让原、被告在“云端”见面,最终促使原、被告达成分期付款调解协议。如愿拿到第一笔货款,杨某军公司从困境中走出。
为了让参与诉讼的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体验全新的“智慧”服务,丹凤县法院除了完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外,还不断优化服务举措。 针对道交、劳动、家事、金融等重点领域纠纷,丹凤县法院与相关单位联合制定诉调对接工作机制,配置专职调解员,开展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针对老年涉诉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在基层组织设立法官服务站或联络点,整合基层自治组织、网格员等解纷力量,并提供法律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平台”技术,运用“移动微法院”“云上法庭”“微庭审”等平台,开展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远程异地开庭等便民服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家门口”服务 速裁分流减诉累
原告储某等4人到丹凤县法院提交诉状后,负责立案审查的法官发现该案事实清楚、争议不大,随即将案件分流至速裁团队。速裁团队法官接到案件后,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得知被告仇某现居住在外县,便通过微信向其送达了诉讼文书,线上组织双方视频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整个过程从原告提交诉状到解决用时不到3个小时。
3月28日,该院成功调解涉48名务工人员的讨薪案件。据了解,该案由于关系多名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法院受理案件后迅速启动速裁快审程序。针对原告方人数较多、居住地分散、有外出务工者无法返乡等情况,速裁团队法官让原告方推举诉讼代表人,并采取远程视频调解等多种手段,用时两天为48名务工人员讨回工资36万余元,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今年以来,丹凤县法院开辟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的新路子。立案庭年初预判总任务量,由诉讼服务中心牵头对诉前调解分流率、音视频调解占比、基层治理单位受理纠纷比、委派成功案件占比、电子送达率等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后,将各类指标分配到8个部门和基层法庭实施。该院还积极宣传和引导当事人、代理律师,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人民法院律师服务等平台,进行网上立案、网上申请保全、线上开庭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同时为提高送达效率,对接邮政部门,配备专门的送达队伍,对不符合电子送达条件、邮寄送达不成功的诉讼材料,以邮政专递的形式进行上门送达。
“一体化”体系 纠纷化解提效率
依托人民调解平台,丹凤县法院梳理、整合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等调解力量,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主力军作用。该院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构建以基层法庭为中心,面向辖区镇政府、村(社区)辐射的“一体化”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在镇级层面由政法委员牵头召开政法联席会议,及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形势,开展集体“会诊”;在村级层面设立“调解工作室”,通过诉前、诉中委派开展调解工作,形成“特邀调解员+调委会”的调解模式,重点解决离婚、赡养、相邻关系等常见民事纠纷,调解成功后便可进行司法确认。
同时,丹凤县法院充分发挥行业调解作用,畅通与公安、司法、工会、妇联、金融等单位的对接,联合建立道交调解中心、价格认证中心、保险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等类型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吸纳各行各业专业人才、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入调解队伍,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实效。
截至目前,该院已对接入驻基层治理单位42个,今年新收诉前调解纠纷548件,诉前调解分流率41.96%,调解成功383件,成功率达78.19%,平均办理时长7.38天;确定联络人和调解员26名,调解人员月均成功调解2.98件;委派调解纠纷31件,对接单位调解成功率达90.91%。
(苏艳玲 记者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