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丹凤县人民法院竹林关法庭深化诉源治理 构建“网格+”解纷新格局
“执法公正 心系百姓”——9月5日,记者在商洛市丹凤县人民法院竹林关人民法庭庭长龚永红的办公室内,看到这样一面锦旗。
“这面锦旗是今年5月一起抚养费纠纷案的当事人家属朱先生专门赶来送到法庭的。”龚永红介绍,朱先生的儿子作为被告离婚后,调解约定女方承担两个子女的抚养费,但之后女方怠于履约。为此,龚永红联合基层各方力量找到女方,促使其及时履行了义务,并且跟踪督促直至完成最后一笔抚养费给付。
近年来,竹林关法庭结合辖区传统习俗、地域状况、人口结构等,明晰功能定位,通过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维辐射的“三维”工作方法,因地制宜打造“网格法庭”,在深化源头解纷、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服务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横向联动优服务
“法庭管辖范围包括竹林关、土门2个镇26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辖区共有4.7万余人。”龚永红介绍,由于与商南、山阳2县交界,辖区内有全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丹水社区,目前的搬迁人数达2801户10576人。
竹林关法庭在推进“一法庭一特色”创建中,主动对接党委政府,将党支部、支部书记、党员干警纳入“网格法庭”组织架构,推动多方力量汇聚在网格。竹林关法庭在原有联席制度基础上,完善重点案件会商联处联调机制和行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成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为合力的“三长联合”专班,对存在诉讼风险的矛盾,提前派员联合调解,构建“联合调解+司法确认”协作模式,实现纠纷分层递进化解。
纵向贯通搭平台
坚持用群众身边人解群众烦心事,竹林关法庭充分挖掘本地乡贤文化资源,打造“丹水之滨”调解品牌,创新运用“听、理、劝、解、退、和”六字工作法,实现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网格内。同时,竹林关法庭还结合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定期为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开展调解指导培训,形成线上有指导、线下有服务的纠纷化解新模式。
考虑到丹水社区的特殊性,竹林关法庭主动将诉前解纷工作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相融合,把法官的专业优势与网格员的民情优势相结合,创新“法庭+网格”双向互动工作模式,加强与社区的基础网格对接指导,按期组织召开或者参与社区网格工作联席会议,分级梳理汇总矛盾纠纷。目前,竹林关法庭已指导调处矛盾纠纷20余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多维辐射提效能
为防止搬迁村民集中居住出现新型社会治理难题,竹林关法庭积极延伸服务触角,以“网格+”为载体,加强多向辐射,切实打通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网格+矛盾排查”。竹林关法庭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对社区居民的矛盾纠纷等情况进行摸底,根据摸底结果,进行红、黄、绿三色风险等级标识,逐户制定矛盾化解和风险防控方案。目前,竹林关法庭已经完成了对丹水社区矛盾纠纷发生风险的评估和标识,对排查出的风险户提出了明确的预防和化解建议、措施,没有出现成为诉讼案件的情况。
推进“网格+司法服务”。竹林关法庭探索建立全能型法庭,针对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优先办、上门办等服务。同时,竹林关法庭立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午间、周末法庭品牌,更好服务田间务农的当事人,利用午间、周末调解的案件数达全庭案件的20%,也给纠纷化解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推进“网格+巡回审判”。竹林关法庭坚持文化创新,融合“家和”“无讼”司法理念,创新“理念外化、举措强化、宣教内化”工作模式,夯实“明理”“守法”两大框架,扎实开展巡回审判、巡回调解、巡回普法等活动,邀请社区居民旁听庭审,以案释德、以案普法,力促“无讼”村居建设。(任丹江 蔡雨桥 记者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