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公安局深化“背包警务”推进基层治理——把服务窗口“搬”到山区院落
在秦岭腹地的商洛市镇安县,群山连绵,村庄散落。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片土地绝美的自然风光,却也给山区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办事难、跑腿远”曾成为困扰山区群众的一大难题。
“以前补办身份证要走2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派出所,现在民警直接来家里办,太方便了!”4月10日,家住茅坪回族镇丰景村的八旬老人周某感慨道。
自去年10月起,镇安县公安局推出信息化支撑的“背包警务+牛背梁APP”社区警务模式,为基层198名民辅警配备了警务背包,里面装有方便信息处理的移动平板电脑、记录工作点滴的工作日记本以及急救物品等。民辅警充分利用牛背梁APP基础管控平台,全方位摸排、全要素掌握、即时更新基础信息,当好治安“巡防员”和群众的“服务员”,把原本固定在城镇窗口的服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背”进了偏远的农家院落。
今年3月,民警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周某因行动不便,身份证过期许久却一直未能补办,生活中就医、领取养老金等诸多事务受到影响。民警立即从警务背包里取出相机、背景布等,在老人家中完成了照片采集工作,并通过平板电脑将信息实时传送给户籍大厅民警。一周后,民警再次上门,将崭新的身份证送到老人手中。
如今,这样温暖的场景在镇安山区已屡见不鲜。随着“背包警务”的持续开展,民警的工作日记越来越厚,背包里的物品也越来越齐全——除了平板电脑、应急物品等,还贴心准备了老花镜、印泥等,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全程“一对一”帮办服务。自“背包警务”开展以来,镇安公安已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上门办理户籍业务56次,群众满意率达100%。
“背包警务”的意义远不止于便民服务。
2月初,米粮镇联盟村四组的两户村民因砍树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邻里关系紧张。
民警在日常走访时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矛盾隐患,第一时间联合法庭干警,连续3天上门调解。他们耐心地从法律角度剖析事件,详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让当事双方明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又从邻里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背包警务”像一个个流动在山间的“平安岗哨”。由于秦岭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变,除了调解纠纷,民警还在背包中增配了药品、手电筒等应急物资。这些物资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民警已救助受伤群众23人、帮助车辆脱困17次。
在节假日、电商促销季、开学季等电信诈骗高发时段,民警积极转变角色,化身基层安全“宣传员”,通过发放精心制作的反诈漫画、宣传彩页等,将安全知识送到群众手中,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一季度,镇安县电信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4.3%。
在镇安县,“背包警务”已超越了一项工作机制的范畴,逐渐演变成一条连接警民的温情纽带,见证着警民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些警察娃娃就同自家儿女一样贴心!”月河镇菩萨殿村李大爷说。
平日里,民警在履行警务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关心群众生活,帮助村民代购日常用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们也积极担任治安信息员,为民警提供各类线索,协助维护乡村治安。
“警察同志的背包里背的是老百姓的信任。”月河镇八盘村党支部书记田厚宽说。这份信任,是警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镇安县公安局不断深化“背包警务+”模式,积极联合民政、医疗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建立困难群众帮扶台账,精准帮扶困难群众;依托“背包”民警日常走访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清单,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截至目前,镇安县通过“背包警务”已成功办理群众个人业务1800多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78起。镇安县公安局用一个个小小的背包,实现了山区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美好期盼。(通讯员 孙远飞;记者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