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逆“疫”而行的病毒“侦探”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是福尔摩斯,通过对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发现场抽丝剥茧、探寻案件真相,直到凶手浮出水面。
在战疫一线,他们化身病毒“侦探”,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上20多斤的消毒装备,昼夜不停穿梭在大街小巷,追寻病毒踪迹。
他们既是疫情的哨兵,也是除一线医护人员外,最接近病毒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与时间赛跑、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的病毒“侦探”—韩城市公安局疫情防控流调工作专班。
闻“疫”而动,发挥“头雁效应”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韩城市公安局闻“疫”而动,迅速成立以副市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师正利为组长的流调工作专班,从刑侦、经侦、禁毒、派出所等业务部门抽调50名侦查能手,全面投入流调溯源战斗中。专班24小时运转,与卫健、疾控等部门密切协作,争分夺秒、抽丝剥茧,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和风险人群,提前阻断病毒传播,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在组长师正利看来,办案还有周期,但这场与病毒的对决,是未知的,流调早一分钟,隔离就快一分钟,风险就小一分。“既要快,更要准。”这是他对所有参与流调工作民警提出的要求,在每条“疫”令下达后,他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全面统筹部署,靠前指挥调度,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好“头雁效应”,确保流调工作不遗漏任何关键点,不放过任何风险人。
寻“毒”觅源,搬出“硬核利器”
流调工作上追源头,下拓密接,既是一场攻坚硬仗,也是一场比拼智慧的科学战。公安机关作为侦查破案的专业队伍,在关键时刻,更能发挥技术和队伍优势,韩城市公安局及时汇聚公共卫生、工信等部门力量,快速搭建起多部门信息共享交换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并按照每组“1名公安民警+2名卫健人员+1名镇办人员”的编成,组建40个最小作战单元,24小时随岗待命、一体化应急响应、一对一合署办公。
“我们不能肉眼看到病毒跑到哪里,只能根据时空条件判断有没有传染可能。”从抓疑犯变成找病毒,流调专班的“侦探”们快速适应新工作要求,对隐藏在社会面上的密接、次密接等人员按照“发现一个、落地一个”的原则,不分昼夜随时随地开展流调工作,先是电话随访采集病毒“指纹”,必要时现场勘查找出病毒“流窜方式”,最后再通过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对流调信息二次研判,从海量数据和点滴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以最快速度还原病例接触网,斩断疫情传播链,精准编织生命安全防护网。
临“战”受命 当好“疫情哨兵”
自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疫打响后,韩城市公安局流调工作专班民警临危受命、执甲出征,24小时为疫情待命,摸排确诊病例行踪轨迹,隔离高风险接触者……合成作战大厅夜夜灯火通明。在副组长杨旭东看来:“疫情不等人,大家就是不眠不休,也必须尽早完成任务。”说起来容易,但面对狡猾的“嫌犯”,每一条精确到分秒的行程轨迹背后,都需要大量流调民警不分昼夜与病毒赛跑,与生命抢时间,流调报告从一条到一百再到一千,不断变化的数字背后是防护服和护目镜后,一张张汗湿的倦容和一个个坚守不退的身影。
流调民警既是疫情的哨兵,也是除一线医护人员外,最接近病毒的人,必须严格闭环作战。因此,一方面市局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确保流调民警弄清吃透工作技术要求,保障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流调工作时刻坚持同步检测、同步转运、同步流调、同步处置原则,在发现隐患时第一时间落实隔离管控措施,确保防控链条一环也不断,切实提高流调工作的实效性、精准性和处置率。
(通讯员 詹璐瑶、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