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四个一”全面夯实“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山阳县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及近年来基层治理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坚持“点线面结合、线上线下联动、信息化网格化两端发力”,构建了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以县镇村三级“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为依托、以片长(网格员)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夯实“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套机制保障
聚焦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区”示范县总要求,建立健全聚焦三大目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共同管理、共同治理、共同缔造、共同幸福;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撑)、落实六大机制(风险防范化解、平安稳定信息研判3+N、逢四研事、遇事解事、居民说事、片长<网格员>管理)、实现五大功能(“人盯人+”预防、管理、服务、调度、评价)的“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全域化、智能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水平。目前县级“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中心、18个镇(办)和244个村(社区)“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已全面建成运行。
一张网格管理
按照“便于治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精简效能”和组织结构扁平化原则,构建以网格为单元、以网格员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全域化、智能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水平。根据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自然分布和服务管理状况,科学设置划分片区(网格),配备专兼职片长(网格员),实行“县聘、镇管、村用”,当好“六大员”(信息采集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处员、安全巡查员、行业监管员和镇村管理员),做好“十防”(防抢撤、防汛、防滑、防火、防疫、防返贫、防事故、防风险、防发案、防电诈等)工作,同时,优化、拓宽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积极开展民生事项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综合效能,实现日常工作网格化,确保网格员在最小治理单元、最短服务半径发挥最大作用。
一个平台运行
坚持实体化建设、实用化整合,在县“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设立“两部三中心”功能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平安稳定信息研判中心、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及信息化、网格化工作部),依托“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视联网大数据平台,设置视频会议、应急调度、返贫监测、风险防范、关注人员、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平安建设、秦岭保护、城市管理“十大模块”,发挥区域指挥平台功能,强化组织实施,解决突出问题;镇(办)设置群众接待、公共服务、多元化解、信息化、网格化等场所和窗口,强化基层枢纽平台功能,实现强基固本,解决具体问题;村(社区)设置多元化解、信息化、网格化、公共服务等场所和窗口,发挥基础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落实落细,解决服务问题,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全领域高效能治理。
一支队伍服务
成立山阳县“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县委政法委书记、镇(办)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分别担任县、镇(办)、村(社区)“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主任。通过整合综治、民政、司法、信访、乡村振兴、应急、卫健、水利、自然资源、林业等各方资源,依托村(社区)两委人员、驻村民警、网格员、中心户长、调解员等主要力量,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动态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隐患排查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等工作,强化协作配合,实施一体化推进,着力维护政治安全、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办)、矛盾不上交,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