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交警故事 】一起逃逸事故的背后
纵然热浪重重,也要守护好车水马龙;即使狂风暴雨,也要保障好出行畅通……
在黑白相间的十字路口,总会看到一抹“荧光绿”,以坚强的身躯当好移动的“路标”,换来道路的畅通;在雨雪交加的街头巷尾,总会听到一句“有我在”,以城市平安为使命,甘做无畏的“浇警”……漫漫人生路,浓浓警民情。他们,穿越白天和黑夜,只为最重要的你。他们,就是西安公安交警,想聆听他们的故事吗?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走进镜头下的交警故事,共同谱写古城西安“护航者”之歌——
2021年某一天晚上19时30分( 真实案件拍摄,为保护隐私,隐去具体日期),在刚过完节的一片祥和之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交警经开大队指挥中心骤然响起。群众报警称:未央路与凤城十路十字西北公交车道发生一起大客车与自行车的事故,自行车骑行人当场死亡。
案件经过侦办很快告破,肇事嫌疑人被带领指认现场。
可能您看到这里会有疑惑?为什么一个事故会有两个不同的嫌疑人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当天接到警情后,交警经开大队梁春毅大队长和事故中队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现场询问,大客车驾驶人称自己开车压过自行车骑行人身体后,感觉车辆行驶异常,然后赶紧下车查看,发现自行车骑行人已经死亡。
按照大队领导指示,事故中队史宁刚队长和事故科民警康勇、宁军固定好现场证据,将肇事嫌疑人带回大队。史宁刚在询问大客车驾驶人情况后,和康勇、宁军一起探讨案情。
经调查,案件经过显得清晰明了,现场情况和当事人所述情况完全一致。
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认为这起事故很快可以结案的时候,有着多年事故处理经验的史宁刚敏锐地对案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该女性骑行人身体健康,就在公交车道旁边的自行车道骑行,且旁边无任何障碍物,为什么正常骑行会突然跌倒?一般城市共享单车骑起来速度不快,即使跌倒,人和车也不会分离距离过大,为什么大客车只压了骑车人而没有压到自行车?
带着这两个疑点,史宁刚再次带领事故科民警勘察了事故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史宁刚在自行车梁右下侧发现一处2厘米的轻微剐蹭痕迹,末端有一米粒大小的绿色油漆。
三人案件侦办小组顾不上休息,从现场回来后马上在办公室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很可能是路边停放车辆导致女性骑行人跌倒,且车身颜色很可能是绿色。
事不宜迟,为了不让大客车驾驶员蒙受不白之冤,也为了不让肇事嫌疑人有销毁证据的可趁之机,史宁刚和宁军迅速调取大客车行车记录仪视频,并走访未央路凤城十路附近当晚可能看到事故过程的目击证人,争取获取当晚事故所有细节;康勇在海量的监控视频中逐一排查,查找可能存在的剐蹭情况。
民警经过走访附近群众了解到,发生事故的地方,时常有周边某县过来的出租车在这里上下乘客,宁军经过核查:某县的出租车车身颜色确实有绿色。
针对这一重大发现,史宁刚迅速前往指挥中心,通过数据平台查到事故当晚,有四辆该县出租车在事故发生地附近停靠过。
宁军建议迅速对这四辆出租车司机进行传唤,但史宁刚认为,直接传唤可能打草惊蛇,嫌疑人可能躲起来或者修好车辆碰撞痕迹,必须采取其他办法。
重新调整思路后,民警通过在事故事发地逐一盘查路过的所有某县出租车,放出风声,同时也在网上发出案件协查信息,目标直指某县出租汽车,以达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果不其然,肇事嫌疑人在看到铺天盖地的消息后,面对民警营造的强大心理攻势,于次日凌晨1:00到交警经开大队投案自首。
经指认现场,自行车上的剐蹭痕迹与出租汽车主驾驶室车门上的痕迹完全吻合,驾驶人对开门碰倒自行车骑行人的事实供认不讳。此时康永也通过四个小时的录像排查,从大客车行车记录仪内极其细微的一帧视频中,找到了路边停靠出租车开门碰倒自行车的一瞬。
从案发当日19时30分接警,到次日凌晨3:00时,未央路亡人事故逃逸案成功告破。
早上7点,大客车驾驶员家属在大队门口接他回家,大客车驾驶员依然惊魂未定,临走时握住民警的双手,哽咽半天只说出来一句话:“是你们救了我!”
送走大客车司机,史宁刚长出一口气,说:“现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宁军看了看手表,对他说:“早高峰了,上完护学岗才能落地休息”。两人相视一笑,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