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天可算来巧了!检察院的同志正在综治办坐班,咱们这就去把你和侄子的界墙纠纷说清楚。”8月22日,在兴平市桑镇综治中心,网格员老李拉着纠纷当事人径直走向“检察之窗”——这样高效对接矛盾双方与检察力量的场景,在兴平的基层治理中已成为常态。
走进兴平市综治中心,12309检察服务窗口的蓝色标识格外醒目。这个占地不足5平方米的服务站,承载着矛盾化解、线索收集、法治宣传三大职能,更串联起全市13个镇(街道)“检察之窗”的基层触角。
如何让“检察之窗”的服务既高效又长效?兴平市检察院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我们构建了四定工作法:定点接访、定人值守、定期研判、定案跟踪。”兴平市检察院检察官马参观介绍说,通过“固定接访+预约服务”模式,检察官下沉基层实现常态化。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窗口累计接待群众来访228件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数字化浪潮下,兴平市检察院并未止步于线下服务,而是主动搭建线上智慧服务矩阵,让司法便利触手可及。在线上,12309中国检察网、“视联网”平台、“检察之窗”小程序、三级微信工作群组成智慧服务矩阵,形成“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开发的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已导入防返贫监测、低保、残联等上万条数据,通过智能筛查发现救助线索43条,推动数字检察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面对基层矛盾类型多样、需求复杂的特点,精准分类处置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我们建立了‘三色预警’机制,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处置更有针对性。”马参观展示着手中的风险图谱解释道,红色标注多发性诈骗、蓝色标注赡养纠纷、黄色标注土地争议,每类问题都配套“检察建议+部门联动+长效监管”的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赡养难题,检察机关推动民政、司法等5部门出台《特殊群体权益保障联动机制》,从制度层面为老人权益筑起“防护墙”。
这种“前端发现-中端办理-末端预防”的治理闭环,在化解秦某抚恤金纠纷案中得到生动诠释。当检察院收到秦某因未领到抚恤金、被迫在村庙栖身的消息后,办案检察官第一时间介入,不仅通过支持起诉帮助老人成功追回抚恤金,还主动协调民政部门将其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后续又联合社区为老人改造居住房屋,彻底解决了她的生活难题。“现在每月都能领到补助,再也不用住庙里了。”秦某握着承办检察官的手,眼眶湿润地说道。
为了让司法救助覆盖更广泛的困难群体,兴平市检察院积极联动多方力量,与市妇联、关工委、教育局、工商联、红十字会等15家单位签订了《司法救助大数据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救助衔接工作办法》,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形成联合救助合力,为困难妇女群体提供了更全面的帮扶支持。
“每个救助案件都是法治温度的传递,我们不仅要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更要关注他们长远的生活需求。”在办理马某司法救助案时,承办检察官吴卫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除了及时为马某发放司法救助金之外,还考虑到其家庭的教育负担,协调教育部门为她的孙子减免学费。这份“走心”的救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马某家人特意送来感谢锦旗,该案也成功入选全省“检护民生”十大典型案例。
从单个案例的妥善处置到治理机制的系统构建,兴平市“检·综”联动机制通过“专业检察力量+基层治理资源”的深度融合,既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利剑作用,又激活综治中心统筹协调的枢纽功能。数据显示,该机制运行以来,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提升至70%,群众满意度达93%。
“我们要让每起案件办理都成为社会治理的助推器。”兴平市检察院检察长尹涓表示,该院将以12309检察服务大厅为专业支撑、综治中心检察窗口为基层触角,推动法律监督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