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泉润民心 ——延安宝塔枣园法庭推动法治文化融入基层治理

编辑:王甜 发布时间:2025-09-05

图片

在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街道的烟火日常里,宝塔区人民法院枣园法庭宛如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守护着群众安宁与社会和谐。一个个生动的司法实践,一桩桩贴近民生的“小事”,从矛盾调解到法治传播,再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枣园法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深刻内涵,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移动庭审 法治种子扎根心田

“法官把法庭‘搬’到我们家里,耐心给我们讲解法律知识。我明白了赡养老人不仅是经济、物质上供养,而且包括生活方面的照顾和精神方面的慰藉。”8月26日,一起赡养纠纷当事人说。

张大爷曾因子女赡养问题起诉至枣园法庭。考虑到张大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法官将庭审“搬”到老人家中。庭审前,法官多次走访老人子女,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与想法。庭审中,法官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与传统孝道文化耐心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赡养协议,子女定期探望并支付赡养费。

一起劳务费纠纷案,被告因脑梗行动不便。枣园法庭同样将庭审现场“搬”到被告家中。庭审中,法官了解到原告急需用钱,被告却因身体原因暂无经济来源。深入考虑双方的实际困难后,法官积极联动村委会,协调用被告的拆迁款先行偿还债务,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又避免被告陷入生活困境。

移动庭审不但是司法程序的特殊开展,更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枣园法庭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在坚守公平中传递出的温度,同时为群众提供了直观的法治教育素材,推动法治文化从“纸面”走进“人心”,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血脉。

凝聚合力 法治惠民温暖人心

基层纠纷关系着社会和谐。枣园法庭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从源头减少矛盾滋生,除上门庭审外,还进一步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打造基层治理“防护网”。

法庭主动“走出去”,与辖区司法所、派出所、村组(社区)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面对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问题,提前介入、联合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枣园法庭还与社区、学校、企业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法官走进校园举办模拟法庭,让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法律程序、树立法治观念;深入企业开展法律讲座,为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讲解劳动合同等法律知识,助力企业依法经营。

枣园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争执,险些动手。枣园法庭法官得知后,联合村干部、调解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方面向双方普及法律知识,依据法律规定明确宅基地边界划分标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乡情民俗,耐心劝说双方。经过多次沟通,两户村民最终达成和解,冰释前嫌。

法庭积极“请进来”,开展“法庭开放日”活动,邀请干部群众走进法庭,近距离了解司法流程、学习法律知识。此外,法庭推广“码上法庭”APP,把便捷法律服务送到群众“指尖”。群众扫码即可反映纠纷、咨询法律问题,法庭在线调解、答疑,实现司法服务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转变。

文化建设 法治精神融入生活

枣园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文化建设,不断传承创新,将延安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以文化力量推动基层治理。

法庭打造了“红色法治文化长廊”,展示延安时期的法治故事、“枫桥经验”发展历程以及枣园法庭的典型案例。法庭每月组织辖区群众、学生参观学习,由法官担任讲解员,讲述红色法治故事,传播法治理念,让红色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庭还定期开展法治宣讲活动,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内容涵盖婚姻家庭、劳动纠纷、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融入延安精神中的为民服务理念,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庭还通过线上直播庭审、发布法律知识短视频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接触和学习法律。这些创新举措,极大地拓展了法治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从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到群众家中的特殊庭审,从多元解纷的积极探索到法治宣传与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枣园法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创建要求,每一项举措都见证着为民初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书写着精彩的“枫桥”答卷。


来源:西部法治报 点击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