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破难题 “五说”解疙瘩——延长县创新“133”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老张,出门啊!”8月24日,延长县黑家堡镇,见到邻居张某,正在打扫自家小院的村民南某热情地打起招呼。

“院子里还漏水不?”张某问道。

“都试过了,不漏了。”

“这回咱俩都放心了。”

南某家院外的排水渠受损后,导致一下雨雨水就流进了南某家的院子,将院子冲得一片泥泞。为了这事,两家争执了3年。“后来,我找到了镇综治中心,他们把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都请了来,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出了修整方案。”南某说。水渠修好了,疙瘩解开了,南某和张某握手言和。

一对儿邻居从争吵不停到和睦相处,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延长县推行“133”基层治理模式、探索“一站式”矛盾调解路径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延长县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逐步形成了“133”基层治理模式,即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抓手,以一个中心、一张网格、一套体系“三项措施”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延长县三级综治中心累计化解一般性矛盾纠纷251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133”模式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平安建设需要从小切口破题,我们通过创新构建‘133’基层治理模式,将治理痛点转化为改革支点,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延长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高智说。

以党建为引领,延长县进一步织密组织体系,通过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推动治理责任直抵末梢。同时,延长县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相融合,通过“双网融合”提升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效率。

牛啃玉米、西瓜被砸……类似这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纠纷,在延长县,活跃在群众身边的3200余名网格员都可以通过“一村一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成功调解。“我们的网格员既是信息采集员,又是矛盾调解员,还是政策宣传员。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化解矛盾,让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更加紧实。”高智说。

在党建引领下,“三治融合”激活了延长县基层社会治理生态。该县通过打造“村民说事会”“网格议事厅”等载体,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建设法律服务站,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

延长县郑庄镇发生一起涉及村民的占地补偿纠纷后,在镇村两级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县级专班联合县法院及时组织当事双方进行释法明理,最终化解了纠纷。这种层层递进的调解机制,既保证了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又确保了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

此外,延长县以“三项措施”为重点,整合24个部门力量入驻县综治中心,实现了多个事项“一门办结”。延长县还严格执行“村级3次调解、镇级3次攻坚、县级专班提级”流程,有效缩短了复杂矛盾化解周期,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县域终结”。

“五说融合”走出矛盾调处新路子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延长县创新推出群众说事、人民调解员说理、法官说法、亲朋好友说情、乡贤长辈说教“五说解疙瘩”工作法,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方式并用的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的柔性化解。  

今年7月,黑家堡镇发生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了解情况后,“解疙瘩”调处中心联合多方力量,综合运用多种调解方式,既讲法理,又讲情理,最终让当事双方心服口服。

为了给基层矛盾调解提供有力保障,延长县利用“三官一律”机制,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常态化入驻综治中心,并设立了公安、检察联合调解室。专业人员参与矛盾调解,进一步提高了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调解结果的合法性。这也是延长县调解工作的一个亮点。

另一亮点是负面清单制度。延长县制定了《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指引》,依法明确7类不予受理情形,坚决杜绝“和稀泥”式调解。在处置一起跨区域纠纷案件时,交口镇一方面落实帮扶措施,另一方面严守法律底线,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数字化融入探索治理新实践

随着发展,延长县将数字化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全链条,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延长县公安局智慧警务平台及综合指挥室的投入运行就是例证之一。

该平台深度融合了综合指挥、情报研判、警力调度等功能,并接入了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指挥调度的智能化、可视化与扁平化。快速响应机制加大了校园等重点区域风险防范力度;巡逻处警全程可视可控,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处警效率……延长县公安局智慧警务平台及综合指挥室的投入运行明显改善了全县治安状况,辖区警情量、治安案件发案率、刑事案件发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

延长县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取得的成效,还体现在矛盾纠纷化解上。据统计,近年来,延长县诉讼案件数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今年以来一审新收案件同比继续减少。同时,刑事案件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有明显下降,多项数据创历史新低。

延长县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构建的集法治思维、科技支撑、多元共治于一体的治理体系,为强化基层治理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