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援藏干部王忠涛:让初心和使命在奉献中升华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题记

三年时光,心系茫茫雪域高原。一千多个日夜,扎根世界屋脊。

援藏,在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王忠涛的生命中注定是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也将在他的记忆里永远深深铭刻。他是延安法院系统的一名“老兵”,先后担任甘泉法院副院长、延安中院审委会专职委员。2016年7月,他被选为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到阿里地区普兰县人民法院进行对口支援。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回首踏上援藏之路时,自己默默许下的“使命必达,只争朝夕”誓言尤在耳边回响,与西藏阿里初见时的惊艳,也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能分割的部分。他说,回想三年援藏的点点滴滴,梦想与现实同在、艰苦与磨练相拌、信任与感动常在、温暖与自豪永驻,使自己的初心更加坚定、使命更加笃行、经历更加丰富、人生更加精彩。

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克难

西藏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地方被称为“生命禁区”。

他援藏所在地普兰县,地处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部,气候高寒缺氧,生活条件极差。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源于对这句话重大意义的认识,让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念。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让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身体的不适,没有丝毫犹豫就报名加入了援藏队伍。

进入冬季,阿里地区空气更加寒冷干燥、氧气更加稀薄,因严重缺氧,他开始持续出现剧烈的头疼、眼睛干涩、流鼻血等症状。经常性的停电缺水,只能去几里之外的河里提水,冬天下雪时就溶雪洗脸洗衣。晚上平均几分钟就得翻一下身,时常被缺氧憋醒,整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与此同时,伴随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新环境、新工作的考验都愈发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有坚强的信念,艰难困苦反而会使人更加积极奋进。

出现高原反应,他就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适应缺氧低压环境;失眠无法入睡,他就学网课、看书充实自己;环境陌生、有隔阂,他就主动适应接近当地生活习惯,吃糌粑生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多沟通,主动帮助困难藏族同事,以心贴心的交流赢得了同事的信赖和支持,用实际行动展现援藏干部良好品质。

三年来,王忠涛在严重缺氧记忆力差的情况下读完了20多本书,写下了6余万字工作总结,参与起草了10余份政策性文件,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融入了普兰这个大家庭,被藏族同事亲切地称为“好兄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面对多少艰难困苦,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气概始终在王忠涛心中澎湃。

没有惊天动地,做好一点一滴

作为援藏干部,又是一名法官,王忠涛坚持以办好案件回应群众期待。

2017年4月,普兰法院要审理一起重要案件:某县副县长和扶贫办主任利用权力之便,挪用和贪污扶贫款,构成了滥用职权罪和贪污罪、受贿罪。这是阿里地区当时唯一一件县级领导职务犯罪案件,老百姓关注度极高,社会反响很大。

关键时刻,王忠涛主动请缨担任审判长,接到案件后,他认真阅卷,在搞清基本案情的基础上,多次和其他法官沟通,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经过半个多月的昼夜工作,该案圆满办结。快速的审理、精准的量刑,有力打击和震摄了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行为,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年来,王忠涛还连续办理数件普兰县城至西德公路系列合同纠纷案件,他坚持庭前认真阅卷、庭中耐心听取诉求、庭后积极调解,当场调解4件,其余已全部结案;办理尼泊尔商人与我国回族人马某拖欠货款涉外案件,通过内地先进技术手段查找到被告住所地及注册公司,经过多方协调,案件最终得到调解,维护了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权益,为“一带一路”南亚通道建设提供了司法保障;办理三年未结的执行案,远赴与尼泊尔交界的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口岸,查找失踪多年的被执行人,冒着生命危险,在边境地区与被执行人周旋三天,终于找到并说服被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一次性执行执行款13万元......

“他的话不多、看起来也没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可就在这一件一件案子的办理中,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信任!”普兰法院同事们提到王忠涛时,由衷地感叹。

传承“老西藏精神”,初心历久弥新

援藏前,王忠涛就听说了很多关于“老西藏精神”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扎根雪域高原,长期无私奉献,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这里工作后,他对“老西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他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引领。

刚到阿里,王忠涛便和其他几位陕西援藏干部专程赶到狮泉河烈士陵园,在孔繁森烈士纪念碑前,他们敬献花篮、听英雄故事、重温入党誓词......

“从那以后,脑海里总会浮现孔繁森等老一辈援藏人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场景,再也不觉得这里环境艰苦,只想着能为这里做点什么!”王忠涛认为,“老西藏精神”时刻激励着每一位援藏人,他决定抓紧每分每秒,为普兰法院建设贡献力量。

优化完善《案件质量评估办法》《行政管理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制定出台《首批法官入额办法》和《首批入额法官司法责任制度》......在王忠涛和藏族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普兰法院逐步进入了“用制度规范管理、以管理提升质效”的发展快车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制度”问题的同时,他又开始考虑“人”的问题。由于普兰处于边远地区,审判理念和技能相对落后。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王忠涛与同事们一起学习一同进步。

“王院长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给我们分析法条的解释和运用,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普兰法院法官说,普兰法官们很喜欢王忠涛“自编自教”的培训,简单易懂、实用性强,对大家运用新审判理念和方法、提高办案质效有很大帮助。

三年来,王忠涛义务培训20余场次,在他的带领下,普兰法院法官平均每人参加培训30多次。这高强度高质量的培训的背后,是王忠涛自愿放弃的无数个下班休息时间和探亲假期。

提起王忠涛,藏族同事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忙。案件审判完了,他就忙着组织大家探讨,为以后办理类似案件提供参考;新审判大楼快峻工了,他就忙着查阅资料,借鉴其他法院经验,优化大楼功能分配和法院文化建设布局。放假闲暇时,他又忙着走访农牧区,上门调解矛盾纠纷,了解藏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是个实干可靠的人,援藏就需要这样的人。”每当有人向藏族同事问起王忠涛,这是对他最多的评价。为此,他被阿里地委评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被西藏自治区高院授予“西藏自治区审判业务专家”称号。

王忠涛去援藏,许多人不理解,对于家人,他至今都觉得亏欠的太多。

援藏期间,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电击般的疼痛让他无法吃饭喝水、睡觉,体重下降40余斤,脸部变形,先后赴北京两次做手术。即使这样,他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父亲去世的时候,作为家中的独子,他在西藏阿里无法赶回;母亲身体不好,卧床需要照顾,他却只能隔几天打电话问候;一个孩子刚上幼儿园,另一个孩子上初三,正是“中考”关键时期,妻子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中老小,还要帮他尽孝,而他也只能在电话中表达歉意......

时间飞逝,三年转眼就过去了。在知道王忠涛期满将要回到内地时,藏族同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给他戴上洁白的哈达,送上藏装、肉干、酥油茶和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藏歌为他饯行,表达对他的感谢和不舍之情。此时他已满眼泪花,拉着藏族同胞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三年援藏路、一生阿里情”。回想三年援藏经历,王忠涛感慨说:“普兰是我的第二故乡,血肉相连,终生铭记,‘老西藏精神’将时刻激励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虽然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但最后沉淀在记忆里的,都是浓于血、深于海、高于山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