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解读|让社会治理有力度、有广度、有温度

市域社会治理,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多次进行研究部署。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让社会治理更有力度、广度、温度。

发挥市级主体主责作用和统筹协调优势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过程中,我省各市积极发挥市级主体主责作用和统筹协调优势,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第1期试点市,宝鸡市充分发挥市级主体主责作用,根据市域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要求,将试点工作细化为43项重点任务112项具体要求,提出26项宝鸡特色指标,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调动各部门、各县区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

其次,发挥市级资源整合优势,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宝鸡市财政出资,建立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收治中心和病残吸毒人员收戒中心;每年组织对各县区、镇街公众安全感进行测评;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构建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雪亮工程”一总两分平台,提升预测社会需求、预警社会风险的准确性、及时性。

第三,发挥市级统筹协调职能,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机制。宝鸡市着眼把大矛盾、大风险控制化解在市域,在全市提升推广凤县矛盾多元化解“236”机制,打造风险评估宝鸡模式,创新推行维护稳定“三个一”工作机制,构建全周期动态治理机制。围绕把小矛盾小问题解决在基层,下移重心,在城乡社区推行微治理,创新推出“四单一图”社区警务模式,整合设置1537个全要素治理网格,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区组织实施、镇村强基固本的全链条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综治中心建设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铜川市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举全市之力深入推进。

截至2019年年底,铜川累计投资1.13亿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了1个市级、5个县区(含新区管委会)、38个乡镇(街道)、73个社区、359个村综治中心。市、县(区)两级中心整合与社会治理关联度较高的十多个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乡镇(街道)统筹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信访办等资源,社区(村)级中心整合社区和村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力量,共同推进基层自治和平安创建。

信息化支撑方面,铜川市开发建设了集指挥调度、分析研判、信息流转、事项督办、考核评价于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联动平台;开发“平安指数”系统,建成集人、地、事、物、情、组织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数据信息库,打造了一支3198人的网格员队伍并配备手持终端。

推进多元化共治方面,铜川在市、县(区)综治中心开设访调对接室、访诉对接室、涉法涉诉访工作室和多元调解室,推出法院助力市域治理法治化,网格助力审判执行高效化“双助双化”新机制。

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治理效能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面临生活观念更新、生产方式转变、社会关系重组和人际邻里关系调整,如何让群众住得下、稳得住,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坚持民生至上,聚焦善治新时代,安康紧扣问题导向,围绕“谁来治”“治什么”“治得好”,努力答好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的安康“答卷”。安康市委、市政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夯实综治主体责任,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先后在1000户以上安置区建立64个党组织,在500户至1000户安置区实行挂靠建立党组织209个,在500户以下安置区实行融合建立党组织1091个,实现了搬迁安置区综治中心建设全覆盖,且均达到“四有六化”标准。

安康市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区服务房和人”原则,创新推行“居住簿”制度,明确11项权利、6项义务,解决了人户分离后社会治理难题;创新“三力联调”“挨户防”“家家帮”等做法;还广泛开展“六好”幸福家庭、和谐社区创建工作。

安康市创新制度机制,注重人民评价,建立健全了通报、预警、点评、督导、考评制度;创新建立了“三单三函”机制,及时提醒、督办推迟滞后问题;健全以镇(街道)为单元的测评体系,市级每年组织一次自测自评。

(记者 刘曌琼 实习生 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