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安鄠邑分局渭丰派出所探索法治服务新实践 —— “法律诊所”开良方止纷争

在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一项名为“法律诊所”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基层治理格局。

“法律咨询不用跑,手机一点就解决!”5月8日,在西安市公安局鄠邑分局渭丰派出所里,教导员杨涛拿着手机,介绍着覆盖辖区所有村组社区的7个法律服务微信群。这些“云端诊所”由渭丰派出所民警与北京中闻(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共同驻守,24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法律诊所”自2024年4月运行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已累计开展广场“巡诊”7次,涉校、涉企法律援助活动5次,受众1万余人。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5起复杂纠纷全部调解成功,避免矛盾升级,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提升18个百分点。

务工人员卡某木咨询畜牧养殖法律问题时,值班律师连夜整理法规,次日便给出包含合同范本、风险提示的详细解答。这种“指尖问诊”模式运行一年来,已累计开展线上服务60余次,解答群众咨询200余条。

在传统服务方面,每周四的固定“坐诊日”成为群众最信赖的法治窗口。由北京中闻(西安)律师事务所8名执业律师和司法所3名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团队,与民警共同接待来访群众,针对婚姻家庭、劳动权益、合同纠纷等常见问题提供法律建议。参与服务的马静律师说:“这种方式就像家庭医生一样,既有‘全科服务’,又能‘对症下药’。”

今年3月,留南村王老太因祭祖失火引发赔偿纠纷,双方对赔偿数额分歧较大。渭丰派出所民警联合“法律诊所”律师,经过现场勘查和多轮调解,最终引导双方通过司法途径妥善解决。数据显示,“法律诊所”成立以来,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

针对复杂疑难问题,“集中会诊”机制发挥关键作用。

今年4月,在某工厂工人意外坠亡事件中,民警与律师团队组织家属与厂方进行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法治建设需要多方合力。”杨涛介绍,派出所与辖区学校共建法治课堂,在5所中小学开展普法讲座;联合妇联建立家事调解机制,化解家庭矛盾3起;协同商会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避免经营风险。这种“1+N”协同模式,织就了基层治理的“防护网”。

站在新起点,“法律诊所”正酝酿服务升级。杨涛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网络问诊、定期坐诊、集中会诊、主动巡诊’的‘四诊’工作法,让法治服务渗透到每个角落。”

一次次专业解答、一场场普法宣讲、一件件矛盾化解,将法治理念渗透、浇灌到群众心中。从线上答疑到线下调解,从被动接案到主动服务,这项创新实践正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的最亮底色。(陈杰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