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两单位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让迷途少年“归航”

“失去自由后的每一刻,我都在后悔当初的冲动。”当未成年服刑人员李鑫(化名)带着哽咽的声音说出这句话时,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会见室里一片寂静。

8月21日上午,一场由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人民检察院联合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共同组织的警示教育活动,以直击心灵的方式,为40余名处于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的未成年人上了人生重要一课。

活动伊始,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团队业务专干站在“关中·沐光”未成年人教育观护基地的展板前,指着那些曾在这里接受帮教、如今重返校园的少年的照片对大家说:“这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代表着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法律给了你们容错的空间,更希望你们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在该基地的互动体验区,一名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的少年伸手触摸模拟法庭的法槌模型,冰凉的触感让他下意识缩回了手。带队社工说:“法槌敲下的,可能是惩罚,也可能是警醒,就看你们接下来的每一步怎么走。”这样沉浸式的参观,让“法治”二字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感可触的行为准则。

穿过厚重的铁门,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监区瞬间将外界的喧嚣隔绝。整齐划一的床铺、贴着作息表的墙壁、时刻紧闭的铁窗……

“他们和你们年龄相仿,却因为一时糊涂,把自己困在了这四方天地里。”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人员指着操场上正在列队的服刑人员,声音沉重而有力,“今天让你们来,是想让你们明白: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个选择都要经得起良心和法律的拷问。”

“如果能重来,我绝不会跟着所谓的‘兄弟’去逞强……”17岁的服刑少年周栋(化名)掀起衣袖,露出胳膊上的疤痕——那是他参与聚众斗殴时留下的印记。他讲述着父母第一次来探视时哭红的双眼,讲述着深夜里对课堂和朋友的思念,更讲述着对所谓“江湖义气”的悔恨。

“我以前总觉得爸妈唠叨,直到在这里,才知道有人管着是多么幸福。”另一名服刑少年的话,让在场不少家长红了眼眶。一名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的少年悄悄对身边的社工说:“我好像突然懂了。他们说的‘为我好’,不是空话。”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的老师带来了“情绪盲盒”游戏。当少年们把写着“害怕”“后悔”“想变好”的纸条投入盒中,再随机抽取他人的纸条轻声念出时,原本紧绷的气氛渐渐缓和。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在错误里不肯出来。”老师温柔的声音像一束光,“你们今天站在这里,就已经比很多人勇敢,因为你们愿意面对,愿意改变。”

一名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的少年主动举手:“我想对爸妈说,对不起,以后我一定听劝。”话音未落,掌声便响了起来。

“他们或许尚未完全懂得‘法治’的深层含义,但这场高墙内外的对话,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关于敬畏、关于责任、关于珍惜。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愿做引路人,陪他们慢慢走,稳稳走,走向光明的未来。”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