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灭的“炉火”再次点燃 ——西咸新区法院“3+3+3”机制助科技企业破冰共赢
发展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一起涉及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购销合同纠纷案,曾让两家业界翘楚陷入困境,也给陕西西咸新区人民法院法官带来一场挑战。
如今,随着这起案件的和解,两家企业熄灭多年的信任之火再次点燃。这起案件的办理,也成为西安市政法机关在秦创原总窗口精准推动“两行动、两措施”专项行动的生动写照。
“炉火”冰封 蓝图变困局
这起案件还要从2021年初说起。
当时,西安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公司”),作为西咸新区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与山西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公司”)全资控股的临汾某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及《技术协议》。
合同约定,临汾某公司向西安公司采购冷装式真空感应炉,单套价格158万元,并对设备规格、技术参数、构造性能、安装调试等进行了详细约定。这个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设备生产合同,如同一张蓝图,为双方描绘了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然而,蓝图未就,困局先至。
西安公司在收到预付款后,全力以赴投入生产。谁承想,设备生产完毕后,临汾某公司却出现提货“拖延”。这一拖,就是3年多。其间,西安公司多次与临汾某公司协商,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2024年10月,西安公司突然收到临汾某公司发来的一份“停产拒收”函件,这让西安公司彻底陷入了困境。他们精心生产的锅炉设备成了烫手山芋,多年的付出与期待也化为了泡影。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西安公司负责人心急如焚。他们多次联系对方,但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今年4月,无可奈何的西安公司将临汾某公司及其全资股东山西公司一并诉至陕西西咸新区人民法院,要求对方尽快提货并支付货款。民二庭承办法官李峰团队接手案件后,立即对案情进行了深入研判。
这起案件事实清楚,且双方企业均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具有一定市场地位及业界口碑。因此,能以调解方式结案无疑是双方最优解,既能够最高效实现原告胜诉权益,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可是,调解之路并不平坦。
柳暗花明 变局中求破局
双方纠纷积怨4年,彼此对立情绪较大,正常审理工作一时难以进行。
李峰团队首先遇到了送达难题。
因为,临汾某公司注册地人去楼空,厂房已被当地政府收回,法律文书无处投递。面对这一境况,法官果断核查被告有效地址。几经周折,文书终于送达成功,程序齿轮得以艰难运转。而这只是调解路上的第一道难关。
更严峻的危机接着浮出水面,被告临汾某公司正在走向注销边缘。
“公司经营不善,即将注销,这炉子,我们实在用不上了。”在庭前沟通中,临汾某公司代表坦诚又果断。这一信息,给案件调解之路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合同陷入“履行不能”的僵局,西安公司手中价值不菲的定制锅炉何去何从,若强令濒临关闭的被告履约,不确定性太大。
案件似乎走进了一条狭窄漆黑的死胡同。绝境之下,法官团队只好在案卷迷雾中捕捉生机。果然,在卷宗中,一份关键证据闪现:被告山西公司作为临汾某公司的唯一股东,其营业执照显示的经营范围,竟与涉案锅炉用途高度契合!
这一发现,成为撬动案件的“支点”。
“既然临汾某公司无力履约,山西公司业务范围相符且实力雄厚,能否由其承接合同后续权利义务?”李峰团队的提议大胆而富有建设性。这一提议,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调解之路各个角落。山西公司权衡后,郑重承诺暂缓注销临汾某公司,为问题解决留出宝贵空间。
坚冰一角,开始悄然融化。
然而,信任重建之路依然布满荆棘。积压4年的不信任在调解室激烈碰撞。面对双方激烈的情绪对抗,法官团队耐心搭建沟通阶梯,引导双方轮流陈述,允许“撒气”,更启发“倾听”。一点一滴,理性对话艰难替代了情绪对抗。
“纠纷时间太长、双方信任不足,合同解除还是继续履行,质保金支付时间的问题,是这起案件的难点和堵点。”李峰法官说。
面对这些问题,法官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知道不打破僵局、破除双方沟通壁垒,就找不到化解的“金钥匙”。
法官团队不断强化释法明理,通过向双方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及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阐明调解在效率与成本上的优势,引导双方回归理性。
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双方终于在履行主体变更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然而,质保金支付时间的问题,却成为横亘于前的最后一座高山。
护航创新 “3+3+3”破冰
合同约定验收合格1年后支付质保金,但漫长的纠纷已令设备长期闲置。西安公司强烈要求一次性收回所有款项,包含质保金;山西公司则坚持保障质保期内权益。双方提出的多个方案皆因未来验收环节不可预知的风险而无法取得平衡。
此刻,调解再次面临破裂。
关键时刻,李峰团队启动“3+3+3”工作机制中的“庭后劝导”关键一环。他们分头对双方进行透彻的法律后果分析与风险提示,提出“延期主张+明确承诺”的创造性方案:西安公司在本案中暂不主张质保金,待设备完成提货、安装、调试、试运行并验收合格后,再行主张;山西公司则明确承诺在符合支付条件时履行义务。
基于对法律风险、履行成本和未来合作可能性的深刻剖析,双方权衡再三,终于接受了这一充满智慧与诚意的提议。最后一寸坚冰,在情理交融的“最后一劝”中彻底消融。调解协议落笔生效后,西安公司的工人们开始为沉寂4年的真空感应炉做启运前的最后检查。冰冷的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久违的光泽,其新的使命旅程即将开始。
这起案件的调解成功,不仅为双方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为西咸新区法院在推进“金法槌·护企安商”系列活动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咸新区法院正是凭借“3+3+3”工作机制——即运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明人3种方法;紧盯庭前评估、庭审疏导、庭后劝导3个阶段;落实细化标准化解纷流程、打造专业化调解团队、实施动态化效果评估3项举措,才使这起案件在“最后一劝”中得以破冰。
如今,随着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西安公司和山西公司之间的合作也实现重启,他们在国家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将继续携手共进。“企业经营必须以法律为根本遵循,任何经营决策都要前置风险考量,这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础。”8月28日,西安公司负责人康先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