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积极探索“三三四”矫正模式 努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发展
近年来,宝鸡市社区矫正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三三四”矫正模式,紧紧围绕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三化”建设重点,进一步强化技防、人防、心防的“三防”管理教育措施,持续巩固与公安机关、检察院、市民盟、省戒毒所的“四联”工作机制,有效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三化”建设为引领,不断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上台阶
从2020年9月开始,宝鸡市司法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开展了“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以此大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领域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建设。一是坚持“规范化”建设强基础。对照《社区矫正法》的新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机构队伍建设、监督管理、工作程序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项重点工作任务,并先后摸索出台了17项具体制度和规范,率先在中省编印了《宝鸡市社区矫正“三化”建设制度汇编》,下发了《宝鸡市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范本》,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软硬件的规范标准,统一了思想和行动,为全市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精细化”建设促发展。坚持把“精细化”渗透到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工作要求上严而又严,在制度落实上不打折扣,在工作细节上一丝不苟,在风险研判上准确无误,在任务流程上不增不减,在档案管理上规范有序,在效果评估上科学精准,在检查落实上不留情面,在管理教育上精益求精。比如,严格按流程要求落实“入矫”和“解矫”宣告,市县定期联动召开矫情分析会排查风险隐患,业务科(股、所)集体会商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监管形成常态,全面实行分类教育管理使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每年3月份全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警示教育月”活动雷打不动,集中开展“讲党史故事,查自身不足”“红色教育锤炼初心,队列训练强化纪律”“日行一善促养成”等系列活动等等,有效实现了“教育有深度、管理有温度、帮扶有力度、转化有速度”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各类教育活动230余场次,矫正矫情分析145次,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风险隐患,全市没有发生重新违法犯罪问题。三是坚持“智能化”建设提效能。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深度融合,深化智慧应用,提升管理教育效能。依托市县(区)两级信息化核查和公安系统“雪亮工程”,依托市县(区)指挥中心及视频点名系统,随时掌握全市社区矫正对象行踪动向,对越界报警、不按规定打卡报到等违反管理规定的监管对象,及时开展大数据和视频现地核查;分批次、重点有序地对全市社区矫正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严格按部省要求抓好“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应用,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今年以来,市、县(区)共开展大数据信息核查16次,视频点名85次,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坚持以“三防”体系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针对全市社区矫正工作“技防”有漏洞、“人防”有隐患、“心防”有弱项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构建“三防”管理帮教体系,宝鸡市社区矫正“三防”经验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亮点工作。一是强化“技防”治漏作用。投资经费研发“宝鸡帮教”微信小程序,通过市县(区)信息化大数据核查、“宝鸡帮教”小程序刷脸打卡、给矫正对象手机上安装APP等措施,从“技防”层面全方位修复和打实了监督管理“补钉”,彻底解决了13年来由于技术原因导致“人机分离”的脱管漏管“老大难”问题,切实加强了对全市社区矫正对象的有效管控。二是强化“人防”治标作用。落实好各项日常监管制度和全市新下发的制度汇编,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和不规律突击家访相结合,推动日常监管从“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延伸,将所有发现的问题梳理汇总,列出清单和整改时限,责任到人,逐一清零,动态奖惩通报,形成闭环,确保清单上列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以来,开展入户走访2270人次,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187个。三是强化“心防”治本作用。持续开展“送温暖,解难事,促转化”活动,办好“十件实事”,广泛开展各种济困帮扶活动,切实解决矫正对象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穿插,坚持心理矫正与行为矫正相结合,实施“一人一策”,做好个案矫正,为矫正对象开展日常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化解“心病”,不断提高其适应环境、融入社会的能力,有效增强了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市县(区)共开展集中教育98次,个别教育923次,谈心谈话1550人次,心理咨询服务182人次,提供法律服务356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坚持以“四联”机制为依托,不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合力
针对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天性资源不足的“短板”,广泛凝聚合力,积极整合融汇八方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四联”工作机制,补已之短,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与公安机关联合建立信息化核查工作机制。针对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容易“人机分离”导致脱管漏管的问题,与宝鸡市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化核查工作机制的意见》,切实发挥与市县(区)两级公安系统建立的信息化核查机制作用,坚持定期进行信息化核查,有效防止了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近两年来,市县(区)公安机关共反馈信息6万余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了脱管漏管问题的发生。二是与检察机关联合建立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与宝鸡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协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切实发挥与市县(区)两级检察院建立的联合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坚持信息共享,定期会商,随机互访,联合会诊和执法,及时消除社区矫正管理和执法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确保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有序。今年以来,市县(区)司法局与检察机关联合执法检查24次,及时落实整改建议,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隐患问题。三是与市民盟联合建立“黄丝带”帮教机制。为弥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不足的问题,积极沟通协调,与市民盟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黄丝带”帮教行动》的通知,将市民盟所拥有的困难学生帮扶、心理咨询服务、医疗义诊服务、专家教育帮扶、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项资源,无缝对接融合到全市社区矫正相关工作中,并逐步建立和巩固长效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四是与省宝鸡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建立“共建、共治”机制。与省宝鸡戒毒所联合下发了《建立健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社会化延伸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县(区)与省所建立的“共建、共治”机制,充分发挥戒毒场所在专业戒毒、心理辅导、思想教育、普法宣传、帮扶转化等方面的职业优势,成立新航驿站社会化延伸教育帮扶团队,先后深入全市13个县(区)开展工作,为社区矫正对象组织教育培训、普法宣传、心理咨询、医疗义诊、就业指导等帮扶活动40余场次,有效提升了教育矫治效果,在全市构建起了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的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