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渭城区:智能化建设 网格化管理

今年以来,咸阳市渭城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智能化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平安建设满意度不断提升。

强化阵地建设 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新成效

渭城区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先后制定了《深化“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案》《深化“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清单》等文件,形成党建引领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渭城区成立了社会治理工作专班,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

渭城区高标准建成56个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建立了统筹协调、联动共治、资源整合、源头治理、研判预警、组织领导等运行机制。此外,渭城区建成综治视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了区、街道、社区综治视联网互联互通,实现了基层治理无盲点。  渭城区委、区政府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按照抓深抓实抓细的网格化管理思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渭城区按照“管理重点+服务重点”,将社区、楼宇、小区、企事业单位、门店等划分为455个网格,做到不留空白区域、不交叉重叠。渭城区建强“一专四兼”网格员队伍,即一支专职队伍,四支由党员、法治宣传员、物业管理人员、志愿者组成的兼职队伍,定期下沉网格开展入户走访、矛盾调解、法律宣传等工作。

加强品牌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

渭城区围绕工作队伍品牌化,立足“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要求,以“整合资源、典型带动、强化奖励”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激活调委会工作热情。渭城区建立了多方互通、资源共享渠道,打造了“永奇调解工作室”“老街里民事直说室”等,形成了“ 三室联动”等经验做法。

渭城区建立了“六化”工作机制。“六化”即机构设置规范化,在全区实现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全域覆盖;队伍建设品牌化,培育形成“永奇调解工作室”“老街里民事直说室”等人民调解品牌矩阵;立案立卷便捷化,优化卷宗生成环节,统一印发文书模板,提升了工作质效;激励机制标准化,坚持“以案定补”标准提升和申报程序简化一起抓,不断增加工作动能;问题处置联动化,构建形成“司法+公安+法院”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诉源治理成效突出;调解成果法治化,推行“纠纷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从根本上实现案结事了。渭城区通过实施“六化”工作机制,营造了大调解工作氛围,推动全区各街道、各部门全面铺开、做深做实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352件。文汇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 “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科技智慧赋能 基层治理更便捷高效

渭城区以信息采集和事件上报为基本要素,积极打造APP终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渭城区将APP作为网格员工作和上传各类信息的工具,通过APP实现指挥中心与网格员的实时连线、指挥调度和远程管理。渭城区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从不同渠道接收各类数据,形成网格数据、网格员数据、住户数据、企业数据、重点服务对象数据等各类治理数据库,以便随时调取应用。渭城区通过汇集各类数据资源,形成一张全方位、立体式治理分析图;同时,通过“数治咸阳”APP打通了网格、社区、街道、区、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做到了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任务落实“一条线”。

以“三无小区”较集中的中山街道为试点,街道党工委和区级相关部门指导社区“两委”成立了居民志愿者服务队,充分调动老党员、志愿者、“双报到”下沉党员干部、热心居民以及共驻共建单位等力量,引导小区居民自治。目前,中山街道成立小区党组织34个、网格党小组54个。渭城区采取“一小区一方案”的措施,探索出专业托管、微管自治、联小建大等经验,不断完善方案、分析不足、精准施策,先后有46个“三无小区”实现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