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为群众幸福“加码” ——咸阳三原改革创新乡村治理效能见闻

三原陵前镇柴家窑村通过“五户联保”政策为村民办理信用贷款。

邀请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武明安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负责人等进行小麦苗情及田间管理技术培训。

3月5日,三原县陵前镇高文村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雷锋——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这是走进咸阳三原陵前镇柴家窑村的第一印象。沿着村庄主干道,“白鹿原说事会”牌匾映入眼帘,圆形的石桌石凳与周围的绿色相得益彰,这就是柴家窑村“白鹿原说事会”现场。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近年来,咸阳市三原县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指挥体系,搭建平台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按照“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工作要求,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做实做细服务管理工作,让基层治理上通下达、快捷高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搭平台”

疏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要想解决好群众的问题,就要让服务群众更接地气,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

近年来,三原县各镇(办)立足实际,建立“白鹿原说事会”“老徐会客厅”“有话好好说,有事慢慢讲”“宽心小屋”等基层治理平台,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观众”变成“主角”,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民主议事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引领作用,整合“法律明白人”、两代表一委员、镇村干部、乡贤能人、驻村工作队等的调解化解矛盾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坚持“疏导思想、灵活推进、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以沟通交流为主要举措,竭力将矛盾消除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三原,他们不仅是矛盾纠纷的化解平台,更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温馨驿站。

“强骨干”

培育矛盾纠纷“调解先锋”

三原各镇(办)组建了以“法律明白人”、两代表一委员、镇村干部、乡贤能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骨干力量组成的调解矛盾纠纷队伍,积极发挥政策解释、法律咨询等功能,回应群众诉求,突出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兼具收集社情民意、营造文明乡风等功能,做到基层治理“耳聪目明”,将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一线。

搭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以党员中心户为基础、发挥组长职能、强化村级协调”的思路,构建了镇村联动的“三级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员的预警、排查、核实等作用,将矛盾纠纷的治理融入日常。

乡贤能人威望高,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功不可没。“老徐”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奉献30年,其以口碑好、威望高、服务群众周到热情得到群众认可和好评。离开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选择退而不休,在服务群众一线发挥余热继续贡献。“有苦恼找‘老徐’聊一聊,有纠纷找‘老徐’帮一帮。”“有啥事,找老徐评评理,我们都服气!”群众口中的“老徐”,就是原焦寅村党支部书记徐永孝。“从事调解工作不仅仅是做和事佬那么简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专业知识,讲清楚利弊才能达成调解。”徐永孝说。在三原,“老徐”式的人很多,穿梭在乡间小道,忙于家长里短。

为了提升调解矛盾工作能力,以镇为单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为调解员及时“充电”,内容涉及调解技巧、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分析等。同时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巧施策”

直击化解矛盾“第一现场”

调解员通过现场说、上门说、田间地头说等方式,用最接地气的话语、以符合群众“胃口”的方式让群众的烦心事迅速得到回应,群众的诉求及时得到化解,让群众变“闹心”为“舒心”,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的。

在渠岸镇,如果有人有矛盾纠纷,就会被请到“宽心小屋”,运用“四觉工作法”依次“降火”。视觉消掉“眼前火”,以室内墙壁上悬挂的“万事和为贵”等书法作品并结合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前来说事的群众在视觉范围内,感受到的是万事求和,不要生气,达到初次降火。消掉“耳旁火”,通过播放“莫生气、宽心谣”以及调解类案例、故事片等方法,让气大伤身、最好不要生气在群众耳边回响,起到再次降火的作用。味觉消掉“口中火”,让来说事的群众围着茶台坐下来,沏上一杯热茶,品茶聊天中软化群众说话口气,缓解激动情绪,由口入心让群众进一步消怒气。感觉消掉“心头火”,通过调解员周到的接待,有理有据的分析,有章有法的调解,让群众感到贴心、顺心、暖心,从而达到把话说了、把理认了、把气出了、把事了了。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三原始终坚持视点下移,关注群众的小事,用接地气的方式调和化解邻里纠纷,引导村民有序解决诉求,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