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渭城区渭阳司法所:排忧解难 情暖万家
咸阳市渭城区渭阳司法所开展普法宣传志愿服务。 李晓坤 摄
在咸阳市渭城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活跃在法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频繁穿梭于社区、学校和企业之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为民的理念。他们,就是渭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近年来,渭阳司法所紧紧围绕“立足岗位学雷锋”的要求,秉持“学习雷锋践使命、惠民普法暖人心、排忧解难纾民困”的工作理念,通过普法宣传、矫正帮扶、法治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在辖区内织就了一张温暖的法治服务网。为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渭阳司法所联合15名社区法律顾问,选拔培养了141名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全年调解矛盾纠纷35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
“我妈去世后,我爸又找了个老伴,这房产以后咋分呀?”
“小明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他应该怎么办呢?”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合同纠纷挺多,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在社区,渭阳司法所邀请法律专家举办讲座,针对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动权益等居民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现场答疑解惑;在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结合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企业,为管理人员和职工举办法律培训,助力企业依法经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渭阳司法所始终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到纠纷调解工作中。
“李大哥、陈大哥,虽然你们在合同中对过户时间和附属设施的转让没有明确约定,但咱们得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要尊重和依据一般交易习惯和公序良俗,合情合理解决问题。打官司耗时费力,还可能产生败诉风险,承担不少费用。”调解员李晓坤耐心地说道。
2024年5月16日,李某与陈某因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求助渭阳司法所。调解员朱朋绒、李晓坤接手案件后,仔细审查合同,确认其合法有效,但双方对过户时间及附属设施归属存在分歧。朱朋绒、李晓坤分别与两人进行沟通,李某要求按时过户并获取附属设施,陈某则解释有难处需继续使用部分设施。调解员耐心安抚,并依据民法典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强调依法办事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指出诉讼成本高且风险大。随后,他们提出多个和解方案,并促成双方面对面协商。经过多轮讨论,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小李是一个因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的年轻人,刚被纳入渭阳司法所的社区矫正范围时,内心充满了抵触,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司法所所长孙欣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主动上门,与小李促膝长谈。了解小李的情况后,孙欣炜不仅耐心开导他,还四处奔波帮他寻找工作机会,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真接受矫正。
2024年8月7日,老刘因房产分配问题走进渭阳司法所求助。老刘年事已高,老伴过世后独居老屋,他想确保自己的居住权益,并合理安排房产给子女,但对法律程序不了解。司法所工作人员王少锋热情接待了老刘,耐心听完他的担忧后,详细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财产处分、居住权设立和遗嘱订立的规定。王少锋建议老刘设立居住权并订立遗嘱,还可以考虑遗嘱公证以增强法律效力。由于老刘文化程度不高,王少锋主动为他免费代写法律文书,并逐条解释条款含义。他还积极联系公证处,为老刘协调了公证服务。
渭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辖区内书写着法治为民的动人篇章。他们以雷锋精神为指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记者 郭朝霞;通讯员 耿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