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信 拳拳心
“尊敬的家长朋友:你们好,我是王建文法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你们不能因为离婚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现在,我向你们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王建文伯伯。你们的来信我收到了,伯伯想告诉你们,无论爸爸妈妈离婚与否,你们都不要因此怨恨、疏远爸爸。同时,伯伯希望你们能够在日后成长的岁月里,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勇敢向前……”
这两封字里行间流露出关切与关怀之情的信,是一起案件中的随案附信。6月5日,笔者从耀州区法院泥阳法庭了解到了这起案件的始末。
李龙(化名)与张花(化名)是夫妻,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在婚姻存续期间,两人因性格、脾气差异较大,经常为家庭琐事争吵。经过长期积累,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分居长达两年之久。最终张花诉至法院,请求离婚。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王建文多次与双方沟通,了解到两人的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且无和好可能。在子女的抚养问题上,李龙与张花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就在案件调查阶段,王建文收到了一封由当事人的两个孩子写给他的信。信中提到如果父母离婚,两个孩子均表示愿意随母亲生活。看着孩子们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着对妈妈的爱,王建文内心深受触动。在调解过程中,王建文向双方当事人出示了这封信。遵循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王建文悉心向双方当事人表明,应从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出发,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王建文还从事实、法律、情感等不同角度对当事人进行劝说,讲清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最终,通过王建文的释法说理,4月14日,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约定两个孩子由张花抚养,李龙享有探望权。
纠纷圆满调解了,但王建文的心情仍无法平静。他又一次打开两个孩子的那封来信,深思熟虑之后,铺开信纸,拿起笔,写下了回信。他希望孩子们不要受到大人婚姻问题的影响,希望她们能健康快乐成长,引导她们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实现梦想。
写完这封信,考虑到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内容,王建文给孩子父母也写了一封信,作为给双方当事人的家庭教育随案附信,提醒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正确处理离异后的夫妻关系及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共同抚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离婚案件中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往往是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问题之一,但也是连接双方当事人情感的桥梁。”王建文说。
近年来,耀州区法院的法官们在审理离婚案件过程中,除了关注案件本身的法律关系,更倾注心血去关注案件背后的故事,注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修复,积极向当事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督促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让家庭教育不再仅仅是“家事”。
(李成龙 通讯员 吴婷)